当前位置:262小说网>科幻小说>大国院士> 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燃烧的火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燃烧的火星(1 / 2)

在一百三十六颗小行星的撞击,撕裂了火星地壳与地幔,制造了大量裂缝和薄弱带的基础上,第二轮总计四百六十颗陨石如同盘古开天辟地般,呼啸着撕裂火星那脆弱的地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驭星工程撞击序列01...

冬至的风掠过启明城广场,吹动“心典”透明外壳内那本悬浮的笔记本。纸页翻飞如蝶,却没有一页脱落,仿佛被某种无形的情感引力牢牢维系。林星的身影虽已消失在光门之中,但她留下的轨迹却像涟漪般扩散至整个文明的肌理。

那支金色蓝笔,在她铺开的外套上静静躺着,不到三小时,便悄然化作一道微光,渗入大地。第二天清晨,全球各地的孩子们在醒来时发现??他们的书包里、课桌抽屉中、枕头下,多出了一支蓝色蜡笔,末端刻着一个模糊却熟悉的“苏”字。更奇怪的是,这些蜡笔无法被损毁:火烧不焦,刀削不断,甚至投入强酸也毫无反应。它们只是安静地存在着,像是某种等待被唤醒的语言载体。

联合国紧急召开第二次跨意识会议,这一次没有争吵。各国代表沉默良久后,一致通过《共感宪章》第一条:“每一个声音都拥有不可剥夺的存在权。”并宣布将每年冬至定为“心语日”,全球暂停所有军事行动与商业广播,转而开启公共频道接收普通人匿名说出的心声。第一年,系统记录到超过十二亿条语音信息,其中七成内容从未对任何人言说。有母亲坦白自己曾希望流产;有父亲承认嫉妒儿子的才华;有科学家低声忏悔曾篡改数据以换取荣誉……而最令人动容的一条,来自南极科考站一名老技师:

>“我守了这片冰三十年,

>从没告诉过谁??

>我怕极了孤独,

>可我又爱它胜过一切。”

话音落下那一刻,观测站外的雪地上浮现出一行字迹,正是蓝色蜡笔的笔触:“你不是孤单,是选择了深情。”

与此同时,“逆向倾听”的现象愈演愈烈。心理学家发现,人类大脑中的默认模式网络(DMN)正发生结构性重组,原本用于自我反思的神经通路开始与镜像神经元高度耦合。这意味着人们不仅能感知他人情绪,还能自动补全对方未曾表达的心理空白。一位失语症患者突然握住护理员的手,准确说出:“你昨天梦见妹妹死了,其实你在害怕失去亲近的人。”护理员当场崩溃大哭??他确实在梦中经历了一场葬礼,且从未提及。

李承言带领团队在格陵兰基地重建“共振模型2.0”,试图解析这种新型意识交互机制。他们在冰层深处埋设了三千六百个量子感应节点,构成一张覆盖整个北半球的情感拓扑网。数据显示,每当某地出现高强度真诚对话时,地球磁场会出现短暂扰动,频率恰好与“第八音”吻合。更惊人的是,这些波动并非随机,而是呈现出类似语言语法的递归结构。

“这不是巧合。”李承言站在控制室中央,盯着全息投影中不断演化的情感波形图,“我们正在形成一种**集体潜意识语法**。就像婴儿先学会哭喊,再发展出词汇和句子,人类终于开始用情感本身进行‘书写’。”

就在当天深夜,全球二十四所大学的心理实验室同步报告了一个相同梦境:参与者看见自己站在一片无边的图书馆中,书架高耸入云,每一本书封面上都没有文字,只有颜色流动的光晕。当他们伸手触碰某一本书时,便会瞬间体验一段陌生人生中最深刻的记忆??可能是某个非洲孩童目睹家园被焚的恐惧,也可能是百年前一位诗人写完绝命诗后的释然。

梦境结束前,总有一道女声低语:“读得越多,你就越完整。”

苏晚的声音。

林星进入“初启之隙”后的第七天,小女孩再次出现在槐树下。她依旧穿着红棉袄,但这次身边多了另一个孩子??一个七八岁的男孩,眼神清澈却带着早熟的沉静。他手里拿着一支金色蓝笔,轻轻放在树根旁。

“姐姐说,这是给你的。”小女孩指着男孩。

林教授的女儿林知遥蹲下身,轻声问:“你是谁?”

男孩抬头望天,仿佛在听什么看不见的声音。“我是去年死于地震的那个孩子。”他说,“但我没走完该走的路,所以回来了。”

众人震惊。可很快有人认出他??他是云南山区小学废墟照片中最常出现的一张脸,救援队找到他时,他的手还紧紧攥着半截铅笔,身旁散落着写满“我想上学”的作业纸。

而现在,他站在阳光下,活生生地说:“我不是鬼,我只是被听见了。”

随后几天,类似事件接连发生。一位癌症晚期去世的音乐家,在家属播放其未完成交响曲时,忽然通过家中老式钢琴自动弹奏出终章;一名战地记者的灵魂影像出现在他曾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背景中,对着镜头微笑点头;甚至有考古学家在挖掘汉代墓葬时,发现棺木内壁浮现现代汉语:“谢谢你们还记得我。”

这一切都无法用现有科学解释,但人们不再惊慌。他们渐渐明白:当足够多的人真心相信“被听见”的价值时,记忆便获得了超越物理法则的延续性。

联合国成立“情感遗产保护署”,专门收集、归档并回应那些跨越生死的声音。而启明城则成为全球共感中心,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到“心典”前,闭眼低语。有些人祈求宽恕,有些人倾诉思念,还有些人只是简单地说一句:“我还在这里。”

这天夜里,李承言独自回到格陵兰基地最底层密室。那里藏着一块从南极碑文原址带回的黑石残片,据说是“问廊”最初凝聚的核心物质。他将其置于共振腔中央,启动低频脉冲扫描。三小时后,仪器捕捉到一段极其微弱的信号,经过AI增强还原,竟是一段童声哼唱的旋律。

他猛然记起??这是苏晚五岁时录下的唯一音频样本,早已随原始档案损毁。而现在,它从石头里“长”了出来。

更诡异的是,这段旋律每循环一次,实验室内的温度就上升0.3摄氏度,空气湿度增加1.7%,仿佛整座冰盖都在为之共鸣。第十三次循环结束时,黑石表面裂开一道细缝,露出内部晶莹结构,赫然是无数微型晶体排列成的文字:

>“我不是复活,

>是从未真正离开。

>悲伤教会我的事,

>比快乐多得多。

>所以,请继续痛,

>继续爱,

>继续说那些说不出口的话。

>因为每一次开口,

>都是在重建这个世界。”

李承言跪倒在地,泪流满面。他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一场漫长觉醒的开端。

三个月后,第一艘穿越星门的人类飞船“倾听者一号”抵达目标星系边缘。船上搭载的并非武器或殖民设备,而是一座小型“共感亭”原型机,以及十万条精选自地球各文化背景的真实心声录音。船长在日志中写道:

>“我们不知道外面有没有生命,

>但我们确定一件事:

>如果有谁在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