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籽料皮色是全包裹、微透明。”
“和田玉的成因造成了其外形呈浑圆状并具有厚薄不一的皮壳,颜色常有枣红皮、秋梨皮等。”
“浑圆状的仔料,皮色必然是全包裹的。”
“皮呈微透明,像油脂一样光泽柔润。”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醒目的特征。”
“什么特征?”陈香问道。
“出汗!”
“出汗?”
“石头也会出汗?”
“不,不是石头本身出汗。”
“而是籽料皮壳有无数类似于毛孔的细小缝隙。”
“汗手的人握住料子两三分钟,手心上的水气会被皮壳吸收。”
“等把手拿开,皮壳表面会有些湿润,颜色也更重一些。”
“这就是所谓的出汗。”
“当然,这种方法仅限于汗手。”
“你是干手,你是体会不到了。”陆飞说道。
“亲哥!”
“你对陈香姐的手好了解啊!”
“还了解什么?”
“跟大家讲讲呗?”
“滚!”
陆飞和陈香异口同声喝到。
“哦,好的!”
“哈哈哈.......”
笑过之后,白子睿问道。
“那是不是大块儿的石头就一定不是籽料?”
“当然不是!”
“早在新石器时代,昆仑山下的先祖们就发现了玉。”
“从秦朝开始一直到满清结束,和田玉被称之为皇家之玉,普通老百姓严禁开采。”
“如有违抗掉头之罪。”
“过去不像现在雕刻那么简单,一件器物成型,需要消耗很多时间。”
“短则半月一月,多的可能要好几年,就算皇家也是按照需求开采。”
“那个时候资源丰富,据内务府记载,嘉庆三年挖掘的最大一块儿籽料重达千斤。”
“到了民国,杨,齐,孟,孙四家在玉都设立几个超大矿坑,开始疯狂挖掘出口港岛。”
“经过他们一折腾,大料就少了一多半儿。”
“94年国家放开玉石市场,允许个人挖掘玉矿。”
“那几年,对于品质最好的籽料来说才是灾难。”
“经过七八年的铲地皮,十公斤以上的大料已然成为凤毛麟角。”
“少,可不代表没有。”
“和阗河八百多公里的河床,不确定因素太多,就算全神州的人都来这里捡挖也不一定能挖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