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婚礼如期开始,一场盛大的学术会也正式开始,这是全世界医学界顶级医生和学者的聚会。一些医学研究的前沿技术随着交流在全球快速而广泛地传播。
其实杨平和小苏自己不想花这些时间来办婚礼,也不想弄...
我站在手术室外,思绪却再次飘回到几天前的另一个特殊病例。那是一例极为罕见的连体婴儿分离手术,这个案例不仅考验着我们团队的技术水平,更挑战着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这对连体婴儿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们的父母为了这次手术几乎倾尽所有。从影像资料上看,两个孩子是胸腹相连,共用肝脏、部分心脏血管以及胆道系统。这种复杂的连体情况在国内外文献中都鲜有成功分离的报道。“陆教授,这恐怕是我们遇到过的最复杂的情况了。”参与会诊的儿科专家皱着眉头说道。
面对如此棘手的病例,我知道不能轻易下决定。于是立即组织了包括小儿外科、心血管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进行紧急会诊。“我们要全面评估风险,制定详尽的手术方案。”我在会上强调,“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到,确保万无一失。”
经过两天两夜的连续讨论,最终确定了一个大胆而谨慎的手术计划。手术将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先建立独立的血液循环系统;第二阶段再逐步分离共用器官;最后完成皮肤缝合与重建。整个过程预计需要超过24小时不间断操作。
为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医院专门成立了专项工作组。从设备调配到人员安排,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准备。“这是两条鲜活的生命,也是两个家庭的希望。”我对团队成员们说,“我们必须全力以赴。”
手术当天,气氛异常紧张。当我走进手术室时,看到其他同事也都神情凝重。随着麻醉完成,手术正式开始。第一步就是要建立独立的心肺循环支持系统,确保在分离过程中两个孩子的生命体征稳定。“保持密切监测,任何细微变化都要及时报告。”我提醒大家。
接下来是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部分??分离共用器官。由于两个孩子的心脏血管紧密相连,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致命出血或心脏骤停。“每一步都要万分小心,速度可以慢一些,但一定要准确。”我不断叮嘱助手们。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盯着手术台。
当终于成功完成了肝脏和胆道系统的分离时,整个手术室爆发出一阵欢呼声。然而我知道,这还只是阶段性胜利。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更加棘手的心脏血管分离工作。“集中精力,继续前进。”我深吸一口气,带领团队迎难而上。
经过长达18个小时的艰苦奋战,最后一根共用血管被安全切断。看着两个孩子逐渐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太不容易了!”麻醉师感慨道。
关腹过程中,我特别叮嘱要注意防止术后并发症。“引流管要放置得当,防止积液形成;缝合时注意不要损伤神经……”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手术结束后,两个孩子被分别送往重症监护室观察。
走出手术室,家属们焦急地等待着。“手术很成功,孩子们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不过还需要在重症监护室观察一段时间,请你们放心。”我向他们解释道。听到这个消息,家属们激动得热泪盈眶,连连感谢。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和团队每天都亲自查看这两个孩子的恢复情况。从最初的ICU监护到普通病房调养,看着他们的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内心充满了成就感。“陆教授,谢谢您给了我们家新的希望。”出院那天,孩子的父母紧紧握住我的手说。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幸福的笑容。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不仅要具备精湛的技术,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每一次面对复杂病例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也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随着经验积累,我也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分享给更多同行。于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撰写专业论文,并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先进的诊疗理念和技术方法。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收到了国际儿童外科学会的邀请,参加一场全球性的学术会议。这对于展示国内医疗水平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经过精心准备,我带着最新的研究成果登上了讲台。
台上,我用流利的英语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在儿童外科领域取得的进展,特别是连体婴儿分离手术的成功经验。台下听众专注的表情和热烈的掌声让我倍感自豪。“中国外科医生的实力不容小觑。”一位外国同行称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