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都市小说>外科教父> 1254章 乡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254章 乡愁(1 / 2)

一间堆满书籍和文献的办公室里,

梁教授枯坐在宽大的办公椅里,他脸上的皱纹沟壑纵横,眼中隐含一丝难以化开的复杂情绪,手机在手掌里已经握得温热

张春泉,那是他倾注了最多心血的学生啊!

曾经,在这间办公室里,他们为了一个实验数据争得面红耳赤;在无数个深夜里,他们一起守着仪器,等待那可能改变一切的结果;他手把手地教他设计课题,引导他思考科学的边界,甚至在他生活困窘时,悄悄用自己的津

贴补贴他。在他心中,春泉不仅仅是学生,更像是他学术生命的延续,是他未竟理想的寄托。他曾经那样笃定,这个天赋卓绝,又肯吃苦的年轻人,必将青出于蓝,成为撑起中国医学领域未来的栋梁。

张春泉出国的那天,梁教授亲自送他上飞机,临分别时,他握住张春泉的手:好好学习,照顾好自己,学成后一定回来。

可最终,张春泉选择了大洋彼岸的那个顶尖实验室,一去不返。

起初还有几封邮件往来,语气恭敬却日渐疏离,后来,便彻底断了音讯。梁教授理解那边有更好的平台,更优越的条件,但理解不代表不心痛。那感觉,如同自己精心培育、视若珍宝的幼苗,被人连根拔起,移植到了异国的

土地上,而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连一句挽留的话,都显得苍白无力。

上一次见面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张春泉登门拜访,梁教授起初心里颇为兴奋,可是话里话外,张春泉的意思要梁教授帮忙牵线搭桥接触杨平,希望可以与杨平合作的时候。梁教授心里明白,他这次来不是拜访恩师,而是

另有所指:他是带着任务来的。

“送客......”那时的梁教授如同冰水淋心,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

那一声送客,他不知道心里有多痛,自从以后两人再也没有任何联系。

......再试一次,再做最后一次努力,为了破壁计划......

他的手指颤抖着,划过温热的屏幕,点亮。那个烂熟于心的国际长途号码,他从未存进通讯录,却早已刻在了心底。他的拇指悬在绿色的拨号键上方,几乎能感受到那虚拟按键的触感。

只要按下去,只要按下去......也许就能听到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

他该说什么?以老师的身份命令?还是......仅仅以一个思念徒弟的老人身份,轻声问一句:“春泉,你还好吗?累了,就回来吧......”

他的心剧烈地抽痛起来,混杂着多年未愈的失落、难以言喻的心疼,以及一丝连自己都不愿承认的,怕被再次拒绝的畏惧。他仿佛已经听到了电话那头礼貌却疏远的回应,看到了那次对话可能带来的、更深切的失望。

那根承载了万千思绪和沉重期望的手指,在空中僵持了许久,最终,还是无力地垂落下来。屏幕的光亮,因长时间无人操作而悄然熄灭。

他终究还是没有拨出这个电话。

有些伤口结痂了,就不要再轻易撕开。有些期望,破碎了,就让它埋在心底吧。

他长长地,无声地叹了一口气,将那部息屏的手机,轻轻推到了桌子的最角落,仿佛这样,就能将那份翻江倒海的情绪,也一并封存起来。

只是那挺直了一辈子的脊梁,在灯影下,竟显得有些佝偻了。

麻省理工白头生物实验室在全球享有盛誉,张春泉教授是实验室的联席主任之一,他年仅三十八岁,却已是领域内公认的顶尖学者,头顶着无数青年科学家梦寐以求的荣誉光环。

然而,他的内心却远不如窗外的景色那般宁静。

年轻的陈潇那番话在他脑海回荡缭绕,久久不能散去。

桌上摊开的几份中文科学新闻,头版头条都是关于“破壁”计划的报道。那些熟悉的地名,那些激昂的语句,像一根根无形的针,刺入他内心最深处不愿触碰的角落。

“春泉啊,你的天赋是我见过最好的,送你去美国,是希望你能学到最前沿的东西,将来回来,能够把中国的生物医学工程搞上去!”当年机场送别时,恩师拍着他肩膀的殷切目光,至今历历在目。

恩师将他视若己出、倾囊相授。

可他,食言了。

白头实验室的世界顶级资源、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以及最初几年取得的惊人成果,像甜蜜的蛛网,将他牢牢粘住。一个又一个的任期,从博士后到助理教授,再到如今的终身教授、实验室主任。回国的计划,从“很快”变

成“再等等”,最终,变成了一个他自己都不愿再提起的,尘封的诺言。他知道,梁老师从最初的期待,到后来的询问,再到最后的沉默,那颗心,早已被他伤得千疮百孔。

如今,“破壁”计划如同一声惊雷,炸响在他看似稳固成功的世界里。他看到昔日的同窗,甚至比他晚好几届的学弟学妹,都纷纷放弃国外的优渥待遇,毅然回国,投身到那场充满未知却意义非凡的战斗中。一种久违的、名

为“热血”的东西,在他胸腔里隐隐躁动。

回去吗?

这个念头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冒出来,却伴随着巨大的恐惧和现实的权衡。他在美国拥有的一切????顶尖的学术地位、充裕的科研经费、世界一流的团队、舒适的家庭生活、孩子接受的教育......这些都是他奋斗十几年得来的,

放弃它们,需要太大的勇气。而且,他深知自己当年的“失信”早已寒了恩师和国内许多同行的心,回去,又将如何自处?

内心的激烈斗争,让他夜不能寐。他几次拿起手机,翻到梁老师的电话号码,手指悬在拨号键上,却始终没有按下去的勇气。愧疚、自责,以及一种难以言说的近乡情怯,让他最终颓然放下了手机。

“老师………………我……………”他对着空气,喃喃自语,最终化为一声长长的叹息。他知道,有些路,错过了那个时间点,就很难再回头了。他无法像那些年轻的学子一样,?下一切,轻装上阵。

就在这时,秘书轻轻敲门进来,将一份文件夹放在他桌上:“张教授,这是今年博士招生面试的最终名单和评估报告,需要您做最终确认并签字。”

张春泉收敛心神,坐回办公椅,翻开了文件夹。里面是十几份极其优秀的申请材料,来自全球各地的顶尖学子,其中不乏来自麻省、斯坦福、剑桥的佼佼者。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那些陌生的名字和照片。当看到几个明显是华裔,甚至直接来自中国大陆顶尖高校的申请者名字时,他的手指停顿了。这些年轻的面孔,眼神中充满了对科学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像极了当年的自己。

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他无法亲身回去弥补遗憾,但他或许可以做点什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