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的意思很直白,“德宗这个人啊,从小到大,就不是个知事的,不光是话讲不顺,连夏天和冬天都分辨不出。吃饭穿衣也都不能自理。”
可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白痴,却又接替司马曜当了二十四年的皇帝。
据说,为了培养自己的这个长子,司马曜着实煞费苦心。安排到东宫的,无一不是当时的俊杰。负责给司马德宗教书的中书侍郎徐邈,更是司马曜所依靠的左臂右膀。
在任徐邈为东宫前卫率之后,司马曜又给徐邈加封了个官职——“本郡大中正”。
先说东宫前卫率,地位可不低,负责宿卫东宫,亦承担征伐之责。太子一旦登基,实打实的从龙之功。而且,能够实打实的手掌兵权,在哪个朝代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此外,便是那个“本郡大中正”的头衔,这让徐邈不论走到哪里,都会有无数的舔狗众星捧月。
无它,陈群弄出九品中正制的时候,是“以德为重,才次之,家世再次之”。担任州郡中正的官员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会综合考察其人的道德水准、才能高低以及家世出身,然后进行综合评定,列出“品”级,并给出一份和现实表现有关的书面材料,提交给司徒审核批复。
而且,朝廷每三年便会对这些有“品”级的进行一次绩效考核,完美的实行了干部能上能下机制,保证了所选拔人才的上进心。
但司马家渡江之后,这玩意儿就变味了。先看家世,再论其他,即使是德才兼备的大才,如果没有个好出身,也很难得到高品,进而无法担任较高官职。
可是,这“品”的定夺权,依旧掌握在中正的手里。所谓“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就是这个时候的潮流。
徐邈头上的“大中正”帽子,分享了司徒的审核批复权。中正报上来的材料,大中正心存恶感的,可以一票否决,或者是调换秩序,把下头推荐的上品改为下品。如果中正叽叽歪歪,把可以被大中正直接罢免然后另选他人。
送出这两顶帽子之后,司马曜又当着众人的面,紧紧拉住徐邈的手,“爱卿啊,虽然朕并没有明确下令让太子以师礼相待,但在朕的心中,你绝对不是一般的博士可比。”
对司马曜的安排,徐邈也是有苦说不出。那会儿,当老师的,虽贵称博士,但身份地位并不高。如今,自己虽然名义上并非德宗的老师,可其他的全都坐实了,这叫什么事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