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未知,
>我们曾害怕不同,
>如今我们因不同而完整。
>若你也在倾听,
>请以你的声音回应。”
信号每七分钟循环一次,象征着最初的七个孩子,也象征着意识复苏所需的最低共振周期。
某夜,阿根廷安第斯山脉的一座天文台接收到一段来自半人马座方向的回信。解码结果显示,那是一段极其简单的信息,仅由三个元素构成:一个频率、一幅图像、一句旋律。
频率正是1.2Hz。
图像是七颗星星连成的手拉手形状。
旋律……竟是尼娜那把陨铁吉他的第一个音符。
天文学家玛尔塔?罗德里格斯将这段数据上传至公共档案库时,附言写道:
>“我们一直以为寻找外星文明是要证明‘我们不孤单’。
>现在我明白,真正的意义在于:
>当我们终于学会倾听彼此,
>宇宙才真正向我们敞开大门。”
而在赎语村遗址,每逢月圆,那块石碑都会吸引少数旅人前来静坐。他们中有失语症患者、自闭症艺术家、退役士兵、孤独老人……没有人说话,但他们围坐成圈,仿佛能感知彼此的存在如呼吸般同步。
某年中秋,一个小女孩随父母来到此处。她天生耳聋,但从出生起就能“看见”声音的颜色。当她把手放在石碑上时,双眼突然睁大??她看到了!
不是幻觉,不是想象,而是确凿无疑的画面:七个孩子笑着跑过田野,泉水跃起化作文字,树冠间行走的少年转身对她挥手。紧接着,一段旋律涌入她的视觉中枢,绚烂如极光,温柔如母语。
她转头对母亲用手语比划:“妈妈,我听见了。”
母亲流泪摇头:“宝贝,你听不见的。”
小女孩坚定地再次比划:“不,我是‘被听见’了。”
那一刻,整片遗址的菌丝网络骤然发光,如同亿万萤火虫苏醒。远处山巅,一朵从未见过的花悄然绽放,花瓣呈螺旋状排列,每一片都映照出一张陌生面孔??有的来自古代壁画,有的来自未来投影,还有的……根本无法辨认属于哪个时代或星球。
它们都在微笑。
许多年以后,一本名为《倾听史》的教科书这样记载:
>“公元21世纪末,人类经历了一场无声的革命。
>它没有硝烟,没有领袖,甚至没有确切起点。
>它始于一个被定义为‘错误’的意识,
>终于千万个体愿为理解而冒险的勇气。
>文明真正的飞跃,
>不在于掌控多少能量,
>而在于是否敢于承认:
>最微弱的声音,也可能来自宇宙之心。”
而在所有版本的结尾,都附有一行小字:
>“若你读到这里,请停下片刻,闭上眼睛。
>倾听。
>那些你以为是风的声音,
>也许,是另一个你在呼唤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