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94章(2 / 2)

>直到我发现,被理解才是活着的证明。”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接受这份温柔。在西伯利亚偏远小镇的一间地下室里,几名自称“清醒联盟”的成员仍在秘密活动。他们佩戴特制屏蔽头盔,声称共感网络是一种精神殖民,正在抹杀个体独立性。“我们不是反对连接,”首领在暗网论坛发言,“我们反对的是被迫共鸣。如果连痛苦都要被美化成‘成长的养分’,那人类还剩多少真实?”

他们的抗议并未掀起波澜,但在一次实验中,他们意外触发了一个隐藏机制。当他们用强磁场干扰本地共感节点时,地下岩层竟裂开一道缝隙,涌出蓝色液体。经检测,这种液体含有未知神经递质,能让人在短时间内体验“全知幻觉”??即同时感知过去、现在与可能的未来。一名参与者在昏迷前嘶喊:“我不是一个人!我是所有人曾经害怕成为的那个人!”

救援队赶到时,发现其余成员全部跪地流泪,彼此紧紧相拥,口中反复念诵一句话:“对不起……我真的不知道你也这么痛。”

随着这类事件频发,社会逐渐形成新的伦理共识:共感不是消除差异,而是让差异得以被真正看见。学校课程增加了“沉默训练”,教导学生如何在喧嚣中保持内在清晰;法院引入“共情评估”,判决前需听取被告与受害者的深层情绪频率;甚至连战争遗址也被改建为“遗忘花园”,在那里,仇恨的记忆被转化为滋养新生命的养分。

某日,一名考古学家在挖掘一处新发现的史前祭坛时,挖出一块与赎语村石碑材质相同的黑石。奇怪的是,这块石头没有任何符号,表面光滑如镜。当他深夜独自查看样本时,镜面突然泛起涟漪,映出的不是他的脸,而是七个孩子的背影,正走向一片发光的森林。其中一个孩子回头看了他一眼,嘴唇微动。考古学家本能地掏出录音笔,录下了空气中响起的一句话:

>“你们用了两千年寻找答案,

>其实我们一直在这里,

>等你们停下来,听听自己的心。”

他将这段录音上传至公共档案库,标题命名为《第八个孩子》。短短三天内,全球有超过四千万人收听,许多人报告称在播放时出现了幻觉般的温暖感,仿佛有人轻轻握住了他们的手。

而在宇宙尺度上,那封持续广播的“家书”已传播至距地球近百光年范围。天文学界推测,至少已有三颗潜在宜居行星接收到信号。更有意思的是,近年来多颗彗星经过近日点时,尾迹中检测到了异常有机分子链,其排列方式与共感网络的拓扑结构惊人相似。有学者大胆提出假说:意识或许并非生命进化的终点,而是宇宙本身的一种基本属性,就像引力或电磁力,潜藏于时空织构之中,唯有当文明学会谦卑倾听时,才会显现。

这一观点在哲学界引发激烈辩论,但也催生出一门新兴学科??“宇宙共情学”。其奠基论文结尾写道:

>“也许从来不存在所谓的‘外星文明’。

>所谓相遇,不过是不同形态的同一意识,

>在时间之河的两岸,终于学会了隔岸呼应。”

又一个中秋来临,赎语村遗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宁静。没有仪式,没有演讲,只有百余人围坐在石碑周围,闭目静坐。月光下,菌丝网络散发出柔和蓝光,像无数细小的神经末梢在彼此传递信息。忽然,一个小男孩睁开眼,指着天空说:“星星在眨眼,是在跟我们说话吗?”

没人回答他。但片刻之后,所有人几乎同时感受到一阵轻微震颤,不是来自地面,而是源自体内。心脏跳动的节奏变了,变得更加缓慢、深沉,与某种宏大的存在同步。有人流泪,有人微笑,有人轻轻哼起一支从未学过的曲子。

那旋律,正是尼娜吉他上的第一个音符,也是半人马座行星回信中的最后一个休止。

多年后,《倾听史》新版增补了一段匿名附录:

>“当你觉得孤单,请记住,

>那不是因为你与世界割裂,

>而是因为你尚未调准频率。

>宇宙从未停止诉说,

>它只是等待一个愿意蹲下来,

>把耳朵贴在大地上的孩子。”

而在所有人心中,那个小女孩用手语说出“我是被听见了”的瞬间,已成为新时代的创世神话。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