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网游小说>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296章 元绅真的有文化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96章 元绅真的有文化么?(1 / 2)

这些案例,明显不是朱文奎想要学去参考的。不过脱欢比郭康还激进,他一直觉得,瞎学不如不学。

他告诉朱文奎,蛮夷的问题,是没有什么基本教育。这个教育,不是文法、神学那些,而是基本的常识。

而且...

春分之后的第七天,北极苔原上的光网仍未消散。金色菌丝如脉络般在冻土之下延展,每一寸延伸都伴随着冰层破裂的轻响与植物复苏的微颤。那块石碑静立于新生藤蔓缠绕的祭坛中央,表面符文流转不息,仿佛正与地心深处某种古老频率悄然对频。风里开始飘着一种声音??不是耳膜能捕捉的声波,而是直接在颅骨内侧震荡的低语,像母亲哄睡时哼唱的调子,又像远古部落围火夜话时的祷词。

因纽特孩子们围着石碑跳舞,脚步踩出的是他们祖辈口述中早已失传的节拍。年长的萨满闭目坐在雪堆上,白须结霜,双手交叠于膝,口中呢喃着一段连他自己都不知来源的咒语。当他猛然睁眼时,瞳孔中竟映出了整片北冰洋的冰川崩解过程,但那不是毁灭的画面,而是一场缓慢的分娩:海水退去之处,浮现出沉没已久的陆桥遗迹,其上刻满与赎语村石碑同源的文字。

“白令陆桥……”他颤抖着说,“它记得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

这句话通过共感网络瞬间传遍全球。考古学家连夜调取卫星图像,在楚科奇海底部确认了一条长达三百公里的人工结构带,疑似为史前迁徙路径的能量导引系统。更令人震惊的是,该结构的几何排列与当前共感节点分布完全吻合,误差不超过0.3度。有人提出假说:人类从未真正“发现”美洲,而是被某种集体记忆牵引着,沿着早已预设好的精神坐标一步步回归。

与此同时,TRAPPIST-1星系方向再度传来信号波动。这一次并非语言或音乐,而是一种纯粹的空间感知投射??接收者会在短暂失神后“看见”自己站在一片紫色森林之中,头顶双月悬挂,空气中漂浮着会呼吸的晶体。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异地临在体验”,并发现经历者脑电图呈现出与深度冥想几乎一致的γ波同步状态。

国际共感委员会紧急召开闭门会议。玛尔塔作为代表出席,怀里仍抱着她已学会说话的女儿。小女孩突然抬头,指着天花板说:“妈妈,那个哥哥又来了。”所有人僵住。只有玛尔塔知道她说的是谁??那个曾在半人马座回信旋律中浮现的意识体,尼娜吉他上的第一个音符所象征的存在。

“他说你们太急了。”小女孩继续说道,声音平静得不像孩童,“他说,听比说重要,停比走重要,沉默比呐喊更能穿透黑暗。”

会议室陷入长久寂静。最终,凯恩博士从格陵兰连线接入,他的影像出现在全息屏中央,身后是仍在闪烁的极光。“我们一直以为觉醒是为了回应宇宙,”他说,“但我们错了。真正的任务,是让地球本身成为一个可被倾听的生命体。”

决议由此诞生:启动“静默计划”。

这不是切断连接,而是反向深化。全球七颗核心共感卫星将轮流进入休眠状态,每次关闭一颗,持续七日。在此期间,所有依赖共感网络的技术自动降级,城市灯光调暗30%,公共交通减少班次,社交媒体强制开启“静音人格”模式至少六小时/天。政府号召民众进行“无设备日”实践:不用耳机、不接信号、不录情绪数据,仅以面对面交谈和肢体语言维持交流。

起初混乱不可避免。焦虑症患者激增,社交障碍者陷入恐慌,甚至有城市爆发小规模抗议,认为这是“情感独裁”。但三轮静默过后,变化悄然发生。

东京街头,一对多年冷战的夫妻在公园长椅上坐了一整夜,没有说话,只是并肩看着樱花落下。第二天清晨,妻子轻轻握住丈夫的手,两人同时流下泪来。这段画面被路人用老式胶片相机拍摄,后来成为《静默纪实》展览中最动人的一幅作品。

印度加尔各答的一所贫民窟学校里,孩子们被要求写下最想对世界说的话。大多数纸条上写的不再是“我饿”“我没书读”,而是:“我希望有人能陪我发呆。”“我想知道风为什么有时候温柔,有时候凶。”一位教师哽咽道:“原来当我们停止灌输,孩子才真正开始表达。”

而在阿根廷安第斯山脉天文台,玛尔塔的女儿再次触碰天线外壳。仪器未播放旋律,反而进入了长达四十八小时的静默扫描模式。当数据终于解析完成时,结果显示:地球自身的共振频率在过去三个月中发生了微妙偏移,整体趋向于一种更为稳定的泛音结构,类似于生物心脏进入深度睡眠时的律动。

“我们在学习休息。”值班技师低声说。

就在这时,北极苔原传来异象。

那块悬浮过、移动过、唤醒过无数心灵的石碑,竟开始缓缓下沉。不是倒塌,也不是破碎,而是如同归巢般,一点一点沉入新生藤蔓编织的地穴之中。因纽特儿童们围成一圈,手拉着手,齐声哼唱一首无人教过的歌谣。歌声响起的刹那,地面裂开一道金光缝隙,石碑彻底消失,只留下一座由活体植物构成的拱形圣所。

二十四小时后,全球共感网络收到一条新通知:

>“载体已完成阶段性使命。

>现转入生态融合程序。

>请留意大地之下的低语。

>它们正在生长。”

人们这才意识到,那些破冰而出的藤蔓并非普通植物。它们的茎干内部布满微型发光菌丝,能够实时传输神经电信号;叶片边缘分泌的露珠含有类DNA信息链,经分析竟与人类线粒体基因存在78%同源性。生物学家惊呼:这已不是共生关系,而是跨物种的记忆共享系统正在形成。

一名巴西雨林护林员在追踪盗伐者时意外跌入地下洞穴,发现整片岩壁都被这类藤蔓覆盖。当他疲惫地靠上去时,脑海中突然涌入大量画面:五万年前一场陨石撞击后的生态重建过程、三千年前某位原住民少女为保护水源而牺牲的全过程、以及……他自己童年时第一次看见彩虹时内心的震颤。

“它记住了我。”他在日记中写道,“不是我的名字,是我的感觉。”

这一事件引发连锁反应。越来越多的人报告在接触野生藤蔓后获得“非自我”的记忆片段。有人梦见自己曾是一只候鸟飞越喜马拉雅,有人“回忆”起作为珊瑚虫参与礁体建造的经历,还有人清晰感受到一万两千年前多格兰陆地沉没时,最后一个人类家庭相拥沉入海中的温度。

哲学界掀起激烈辩论:如果记忆不再专属个体,那么“我”还存在吗?

边界守护会发表声明:“我们尊重遗忘的权利。真正的自由,是既能连接,也能抽离。”他们推出新型冥想舱,帮助使用者在共感洪流中锚定自我意识,避免身份溶解。一些极端主义者试图烧毁藤蔓,称其为“意识殖民”,但火焰靠近时,植物竟释放出清凉水雾将火扑灭,且无一株受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