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高空热气球提供的精准情报,苏宁对清军三路兵力的动向、速度乃至大致营地布局都了如指掌。
清军主帅还在依据传统斥候的回报,缓慢调整部署,企图形成合围之势,却不知自己的一举一动早已暴露在“天眼”下。
苏宁站在巨大的沙盘前,目光锐利如鹰。
他并未选择被动地在大名府城下等待清军合围,而是决定主动出击,利用时间差和情报优势,将这三路清军逐一击破,上演一场经典的“围点打援”,而大名府,就是那个吸引清军前来救援的“点”。
“传令!”苏宁的声音在指挥部内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红旗军第一师和第二师,前出至大名府以北五十里处,于沙麓山一带隐蔽设伏,那里是漠南蒙古骑兵南下必经之路!红旗军第三师,秘密运动至大名府以西七十
里的卫河渡口附近丛林,等待山西绿营渡河之时,半渡而击!”
“是!”众将领命,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这种料敌先机、主动设伏的感觉,让他们对胜利充满了信心。
漠南蒙古骑兵都统鄂尔多,率领万余精骑,风驰电掣般南下。
他自负骑射无双,一心想着率先赶到大名府,抢下头功。
沙麓山一带丘陵起伏,林木相对稀疏,在他看来,并非理想的埋伏之地。
然而,他万万想不到,红旗军的炮兵射程远超他的想象。
当蒙古骑兵的前锋毫无戒备地进入沙麓山下的谷地时,高空热气球发出了预定的信号。
隐藏在山丘反斜面的红旗军炮兵阵地上,指挥官猛地挥下红旗:“目标,敌骑兵集群,全营急速射!放!”
“轰!轰!轰!轰!”
数十门75毫米山炮和105毫米榴弹炮同时发出怒吼!
炮弹如同死亡的冰雹,精准地砸入蒙古骑兵的行军队伍中!
刹那间,人仰马翻,血肉横飞!
剧烈的爆炸声和冲天的火光,让久经沙场的战马也惊骇失措,四处狂奔,将阵型冲得七零八落!
“怎么回事?!哪来的炮?!”鄂尔多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打懵了。
只见他挥舞着弯刀,试图约束部队,但在现代化炮火的覆盖下,任何集结的努力都是徒劳。
炮火准备持续了整整一刻钟,整个谷地仿佛被犁了一遍。
就在蒙古骑兵晕头转向,死伤惨重之际,嘹亮的冲锋号响起!
“驱除鞑虏!杀!”
红旗军埋伏已久的骑兵部队,以及乘坐卡车快速机动的步兵,如同猛虎下山,从两侧山丘后杀出!
机枪手占据制高点,疯狂扫射,进一步收割着混乱的敌军。
幸存的蒙古骑兵试图发挥骑射优势反击,但在红旗军密集的自动火力和严整的步兵方阵面前,他们的弓箭和马刀显得如此无力。
战斗呈现一边倒的态势。
鄂尔多本人被一发迫击炮弹炸伤落马,被红旗军生擒。
万余蒙古精骑,除了少数见机得快、溃散逃脱外,大部被歼于沙麓山下。
曾经纵横欧亚的蒙古铁骑,在降维打击的炮火和钢铁洪流面前,黯然谢幕。
几乎在沙麓山战斗结束的同时,西线的山西绿营在总兵王辅臣的率领下,慢吞吞地抵达了卫河渡口。
他们接到了蒙古骑兵遇袭的消息,但具体情形不明,心中正是惊疑不定。
王辅臣为人谨慎,下令部队分批渡河,并派斥候沿河侦察。
然而,他的一切行动,都被高空中的“天眼”看得一清二楚。
当绿营先头部队数千人渡过卫河,主力尚在南岸,后续部队正在河面渡船之上时,苏宁的命令传到了“破晓”兵团。
“就是现在!开火!”
隐蔽在卫河北岸丛林和南岸预设阵地中的红旗军炮兵,同时发出了怒吼!
炮弹如同长了眼睛,重点覆盖了南岸等待渡河的绿营主力集结地,以及河面上那些拥挤的渡船!
“轰隆!”“哗啦!”
爆炸声、木船碎裂声、士兵落水惊呼声交织在一起!
南岸瞬间陷入火海与混乱,渡船被炸成碎片,河水被染红。
北岸刚刚登陆、惊魂未定的绿营先头部队,还来不及整队,就遭到了红旗军主力步兵的猛烈冲锋和侧翼骑兵的切割。
“投降不杀!跪地免死!”
震天的口号伴随着凌厉的攻势,本就士气不高的绿营迅速崩溃。
王辅臣在南岸试图组织抵抗,但部队已被炮火打散,指挥失灵。
眼见北岸部队被歼,渡河无望,他长叹一声,在亲兵护卫下,仓皇向西逃窜。
山西绿营主力,就此覆灭于卫河两岸。
消息传开,尚在淮安一带磨蹭的江北清军吓得魂飞魄散,主帅立刻下令全军后撤百里,紧闭营垒,再不敢提北上之事。
而囤积在大名府城内,准备与城外援军里应外合的八旗最后预备队,闻听两路援军相继覆灭,更是军心涣散,斗志全无。
苏宁亲率大军,兵不血刃,进抵大名府城下。
守将见援军尽没,外无救兵,内无战心,在象征性地抵抗了半日后,便开城投降。
至此,规模空前的大名府会战,以红旗军近乎完美的“围点打援”战术和碾压式的火力优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清廷最后可机动的精锐野战力量损失殆尽,燕京门户,彻底洞开!
此战,不仅奠定了红旗军不可战胜的威名,更向天下昭示了一种全新的战争模式......
情报、火力与机动相结合的时代,已经来临。
古老的华夏大地,在隆隆炮声中,迎来了崭新的主宰。
苏宁站在大名府的城楼上,遥望北方,下一个目标,已然清晰.....
直捣黄龙,燕京!
大名府会战的辉煌胜利,如同一记重锤,彻底敲碎了清廷最后的精神支柱。
消息传至燕京,朝野上下,一片末日景象。
鳌拜暴跳如雷却无兵可调,孝庄太后闭目诵经难掩心中悲凉,八旗贵族们或收拾细软准备逃窜,或聚集于庙堂之上争吵不休,却拿不出任何应对之策。
反观红旗军,挟大胜之威,士气如虹。
苏宁并未给清廷任何喘息之机,在大名府稍作休整,补充弹药后,尽起大军,誓要直捣黄龙,毕其功于一役!
北伐的洪流,以无可阻挡之势向北席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