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的“祭山会”也称为敬山节或祭天会。是以各寨为主的节日活动。这个节日是农历三月至六月之间举行,选择过节时间也各不相同,每年举行的次数也没有规定。“祭山会”也称“”塔子会”或“碉碉会”。是祭祀天神、山神、羊神,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地方太平、森林茂盛等活动仪式。节日开始前,各村各寨会准备好祭祀所用的太阳馍、月亮馍、山形馍、咂酒、腊肉等食品,并选出全寨最强壮的牦牛进行精心打扮,以“坐夜”方式轮流守候,直至祭山日的到来。
祭山时是在一块专供祭祀的空地上举行,是以高达近三米左右的石塔为中心。参与者是手持端公、柏枝、青蒿的男子,他们走向烟雾缭绕的神塔,口念经书,来祈求天神和山神的保佑。仪式进行完毕后,会杀羊还愿,敬祭神灵。然后将宰杀的山羊煮熟,连同其他食品分给各户,称为“散分子”。最后是大家席地而坐,品尝各自的祭祀食品,观看各种表演节目。晚上,人们围着篝火弹起口弦,跳起萨朗舞等。
羌族是以玉米、洋芋、小麦、青稞、荞麦、油麦和各种豆类为食,蔬菜品种多样。羌族的特色食品包括:铺盖面、洋芋糍粑、酸菜、腊肉、粗菜豆腐、核桃馍等。
布朗族的建筑特点是采用“干栏式建筑”,俗称“竹楼”。竹子不仅是建筑材料,还是制作家庭用具的主要用品。屋顶是用干草覆盖,也有用青瓦盖更正式和耐久性的屋顶。竹楼四周有栅栏,设有进出口,屋顶为歇山式,脊短坡陡,下披屋面,用干草或竹枝覆盖。楼室门口安置木梯,一侧设有阳台。除了上述特点以外,与其他民族“干栏式”住房用途大同小异。
“布朗族”的先民最早居住在澜沧江西岸的保山一带,总人口为十二万左右,以农业和产茶为主。当时的布朗人因不服“哀牢人”(傣族)先民的统治,逐步向南迁徙到镇康、凤庆、临沧一带的深山中。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包括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巴达、打洛、勐满、勐岗等乡镇。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及普洱市的墨江等县。其他地区:包括保山、施甸、昌宁、镇康、澜沧等市县,以及南涧、景东、景谷、思茅、景洪、勐腊等市县的山区也有少量分布。他们主要使用布朗语,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分为布朗和阿瓦两大方言区,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