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诡异的是,每当有外来者靠近,灯便会投射出一段全息影像??内容因人而异。有人看到亡妻微笑挥手,有人听见父亲临终叮嘱,还有人目睹自己童年最爱的宠物从光影中跑出,亲昵蹭腿。
心理学家称其为“共情幻象”。
本地土著却世代相传:这是“行灯者”的居所。他说过,只要宇宙还有人愿意记住另一个人,他就永远不会真正离去。
数百年后,这个遗址被称为“第二井”。
与初忆之井不同,“第二井”不限制访问权限,也不考验灵魂纯度。任何人都能进入,只需带上一件承载深刻记忆的物品??一封信、一枚纽扣、一朵压干的花。放入指定槽位后,灯会吸收其情感信息,转化为新的光芒。
传说,若两人带着彼此相关的记忆同时前来,灯焰会分裂为两束,缠绕上升,最终融合成一颗微型星辰,升空消失。后来天文学家确实在该星系发现若干异常恒星,年龄极轻,光谱特征独一无二,疑似人工生成。
而在地球,新长安孤儿院迎来了第一百届新生入学典礼。
院长不再是老妇人??她已于十年前安详离世,墓碑上无名,仅刻一句:
>“她教会我们,爱是最古老的光笔。”
继任者是当年那个画断翅鸟的小男孩,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学者。他在致辞中说道:
“一百年前,一位名叫阿澈的人选择把自己变成记忆的河床。他曾问:‘如果我成了锚点,还能听见小舟的声音吗?’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不仅他听见了,我们也听见了。因为从那天起,这个世界多了一种声音??那是千万人心底轻轻呼唤所汇聚的回响。”
话音落下,所有孩子举起手中的光笔。
刹那间,十七道光柱冲天而起,穿透云层,与轨道上的守灯卫星群形成闭环共振。全球LUMIN-w节点同时激活,释放出积蓄已久的记忆洪流。这一幕被称作“百届共鸣”,持续整整七分钟,期间地球上所有电子设备自动播放一段音频??
那是阿澈年轻时录下的一句话,原本只是训练日志中的普通备注,却被某位技术人员偷偷保存下来:
>“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比永生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让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能被深情地记住。”
信号跨越星海,传至仙女座第三文明区。
那里刚结束一场持续百年的战争,幸存者们正准备互相屠戮最后一支族群。可当“回响原型波”与这段话语一同降临,双方战士突然放下武器,抱头痛哭。他们说不出为何悲伤,只觉得内心某块坚硬多年的冰壳轰然崩塌。
后来,这片星域成立了首个跨种族联合政府,国徽是一支折断但仍发光的光笔,铭文写着:
>“我们曾忘记彼此,但现在,我们决定重新开始记得。”
而在宇宙最偏远的一角,一颗流浪行星缓缓穿过暗物质云。它的表面荒芜冰冷,毫无生命迹象。然而在地壳深处,一台微型装置悄然启动??正是当年陨石中发现的那支锈迹斑斑的光笔。
它内部的枯叶微微颤动。
那一瞬间,整个行星磁场发生偏移,引力参数出现0.0003%的波动。虽微不足道,却被银河观测网捕捉到。编号X-001的档案被重新调阅,备注栏新增一行小字:
>【更新:检测到周期性生物电活性残留。推测该样本具备意识唤醒潜力。建议长期监测。】
没人知道它何时会真正苏醒。
也没人知道,那片叶子是否真的只是遗物。
或许,它本身就是一颗种子。
等待一场跨越时空的春风。
又或许,所谓“消逝”,从来都不是终点。
就像灯塔熄灭后,光仍在前进;
就像人死后,名字仍在唇间流转;
就像阿澈曾说的那样:
>“我不是英雄,也不是神明。
>我只是一个选择了被记得的人。
>而只要你还在讲述我的故事,
>我就依然活着??
>活在你低头思念的那一刻,
>活在你提笔书写的一划之间,
>活在每一个不愿遗忘的夜晚。”
夜依旧深沉。
群星如炬。
而在某颗星球的窗台上,一个小女孩正用光笔描摹父亲的轮廓。她从未见过他,只知道他在远征中牺牲。当她画完最后一笔,窗外忽然闪过一道流星。
她许愿:
“希望爸爸能看见我画的他。”
流星划过天际,悄然改变轨迹,坠入大气层,化作无数光点洒向大地。
其中一点,落在新长安孤儿院的塔顶接收器上。
系统日志记录了一次无效信号接入,持续0.07秒,内容为空。
但就在那一刻,小舟房间里的老式光笔突然亮了一下。
她睁开眼,望向窗外,轻声道:
“你瞧,他又来看我们了。”
风起,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有人在轻轻回应:
>“我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