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都市小说>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辽人西征了,就是大宋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辽人西征了,就是大宋西(2 / 2)

[262小说]:262xs. c o m 一秒记住!

数月后,奇迹仍在延续。幽州一带地下水位回升,荒漠边缘出现绿洲;太行山深处发现罕见温泉水脉,百姓称其为“夫子汤”;更有牧民传言,每逢月圆之夜,燕山巅云雾缭绕处可见两条光影缠绕升腾,一金一银,宛若双龙共舞。

朝廷终于醒悟,皇帝亲书“仁泽山河”匾额,敕令全国禁伐古木、限掘矿脉,并派遣学士整理《顺龙经》残卷,刊行天下,列为官学辅读典籍。民间更是掀起一股“敬地潮”,村庄自发设立“护龙碑”,祭祀山神水伯,严禁污井焚林。

而那座河北小村,则成了人们口中的“启慧之地”。每年春秋,总有学子不远千里前来瞻仰旧学堂,抚摸斑驳墙壁,聆听老村民讲述那位“会听大地说话的夫子”。

白芷一直住在村中,未曾离开。她每日仍熬药、煮粥,仿佛还在等一个人归来。有时风雨交加,她会独自走到村外高坡,面向雁门方向静立良久。

直到某年深秋,一位游方道士路过此地,见她立于枫林之下,白发飘然,竟脱口而出:“您可是白娘子?”

她回头,淡淡一笑:“你还记得这个名字?”

道士激动跪拜:“三十年前,我便是这村中学童。您和夫子教我们识字、讲《顺龙经》,还让我们写下心愿贴在墙上。我当时写的是‘愿天下无旱涝’。如今我在江南治水,凡遇疑难,只要静心感应地气流动,总觉冥冥中有指引……莫非,真是夫子还在护佑?”

白芷望着漫天红叶,轻声道:“他不在了。但他也没走。”

多年后,这位道士主持修建了江南最大一座水利枢纽,设计精妙,百年不涝。竣工那日,他在堤坝刻下一行小字:“源出归衡,恩承夫子。”

时光荏苒,宋室南迁,战火再起。然而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北方的地脉始终稳定,风调雨顺远胜往昔。百姓不懂什么叫“龙气合脉”,只知道自从出了个“林夫子”,塞外牧民与中原农人竟能共享甘霖,互赠粮草,连狼群都不再轻易侵袭村落。

又过百年,元初学者编纂《地理通义》,收录一则奇闻:“河北某村,有古学堂遗址。每逢雷雨之夜,墙内石板微热,细听之,似有诵书声传出,内容皆为《顺龙经》片段。乡人谓之‘地语传道’,不敢毁拆。”

再后来,明成祖迁都北京,钦天监选址勘测时,发现紫禁城龙脉走势异常稳固,尤以坤宁宫后山一带灵气汇聚,疑有异象。派道士探查数月,终在一棵古槐根下挖出一块残碑,上面仅存八字:

**“以人为桥,南北同春。”**

碑背无名,唯有一枚模糊掌印,似血似火。

当夜,监正梦见一位白衣老者立于云端,对他说道:“莫惧龙脉,当敬山河。真正的国运,不在星斗,而在民心。”

醒来后,他将此事密奏皇帝,建议在宫中设“顺龙阁”,收藏《顺龙经》全文,并令太子yearly至归衡观祭拜。虽未明言,实则已将林远奉为“地脉先师”。

至于白芷,传说她在百岁那年某个雪晨悄然离世。遗体停放三日不僵,面容安详如睡。下葬时,棺木入土瞬间,坟周竟开出一片早春桃花,香气十里可闻。守墓孩童说,当晚看见一道白影与一道金影携手升空,融入北斗第七星。

自此,北方民间多了一则童谣:

>“金龙眠,银龙醒,

>夫子化风过千岭。

>若问大道何处寻?

>村头学堂读书声。”

而真正的《顺龙经》全本,据说并未失传。它被分成三部分,分别藏于庐山草庐夹壁、归衡观地宫、以及江南某座书院密室。唯有心怀苍生、不图权势之人,才能依次寻得线索,最终拼合完整。

至今仍有人追寻这部奇书。他们翻阅古籍,走访山村,倾听老人口述往事。有人笑其痴,也有人默默追随。

因为在那些零散的故事里,藏着一个不变的信念:

这个世界,真的曾经有过一个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倾听大地的哭泣,并为之奔走一生。

而只要还有人相信这一点,林远就从未真正离去。

他活在每一次春风吹绿原野的时候,

活在每一滴雨水滋润干土的瞬间,

活在每一个孩子仰望星空、追问天地意义的眼神里。

或许某一天,当你站在高山之巅,听见风穿过松林的声音,隐隐像是谁在低语??

不要害怕。

那是他在告诉你:

**“山河无恙,人间值得。”**

𝟚 𝟔 𝟚 🅧 S . co m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