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朝中一位权势极大的大臣找到李善,暗示他只要加入自己的阵营,便可享受荣华富贵,升官发财。李善听后,义正言辞地拒绝道:“我李善一生以道德为准则,以育人为己任,岂会与你们这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我宁可舍弃这官职,也绝不做违背良心之事!”大臣听后,恼羞成怒,扬言要让李善好看。
不久后,李善便遭到了奸臣的陷害。他们诬陷李善在推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私自挪用公款,中饱私囊。皇帝听信谗言,下令将李善打入大牢。
在狱中,李善虽受尽折磨,却始终坚贞不屈。他坚信,真相终会大白于天下,自己的道德与信念绝不会被磨灭。他时常回忆起老秀才的教诲,心中充满了力量。
与此同时,李善在民间的声誉却越来越高。百姓们得知他遭奸臣陷害,纷纷为他鸣不平。一些有识之士也联合起来,向皇帝上书,为李善申冤。
皇帝在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深感懊悔。他下令彻查此事,严惩了陷害李善的奸臣,并将李善无罪释放,还加官进爵,以表彰他的高尚品德与忠诚。
李善出狱后,并未因此而对朝廷心生怨恨。他更加坚定了推行道德教育、培养人才的决心。他四处讲学,传播自己的道德育人思想,吸引了无数人前来聆听。他的弟子遍布天下,其中不乏后来成为朝廷栋梁之才的人。
李善的讲学之风,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大唐的每一寸土地。他每到一处,都备受百姓与学子的敬重与爱戴。他的讲堂常常座无虚席,不仅有渴望知识的年轻书生,还有许多慕名而来的普通百姓,他们都想从李善的教诲中汲取道德的力量,领悟为人处世的真谛。
在讲学过程中,李善始终强调道德与育人的紧密联系。他常说:“道德如基石,育人似筑楼。无道德之基,育人之楼终将倾覆;无育人之力,道德之基亦难稳固。”他以自身经历为典范,讲述着如何在困境中坚守道德,如何在面对诱惑时保持清醒,如何在为官时心系百姓、推行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