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都市小说>人族镇守使> 第三千一百一十章 血脉的区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千一百一十章 血脉的区别(1 / 2)

“九曜镇世经!”

仙府内,顾白沉下心神,参悟识海中的那门功法传承。

作为曾经能够自创仙王秘法的人,他的悟性自是惊人。

但就算是这样。

顾白也难以真正窥见九曜镇世经的几分玄妙。...

夜已深,北方小村外的雨仍未停歇。泥泞的小路上没有行人,唯有屋檐滴水声与风穿林梢的低语交织成一片寂寥。那间破旧茅屋中,油灯将熄未熄,火苗在玻璃罩内轻轻摇曳,映出墙上几道晃动的人影。

郎中坐在床边,手搭老妪脉门,指尖微凉。他早已不必靠诊脉来判断生死??第七颗星沉入胸膛后,他的感知便不再局限于五感。他能听见血脉流淌如溪,能看见魂魄明灭似萤,甚至能触碰到记忆本身那如蛛网般缠绕于生命末端的残丝。

老妪的命火即将燃尽。

但她抓住他的那只手却仍有气力,仿佛用尽一生余力,只为说清一句话。

“你是……那个没死的孩子。”她重复着,声音沙哑如磨刀石刮过铁皮,“第七位大人……用神魂封印虚空时,护下的‘零号’……我认得你的眼神。”

郎中低头,不语。

他知道她说的是真的。他也知道,这一世本不该有人识破。可人心深处的记忆,有时比时间更顽固,比封印更坚韧。尤其是当一个人曾在少年时代亲眼见过七星台崩塌、碑文流转、天地共鸣的那一夜,哪怕百年过去,那份烙印仍藏在骨血里,只待一个眼神、一声钟鸣、一句“我还记得”,便骤然苏醒。

“您也记得纪阳大人?”他终于开口,声音温和,像春风吹过麦田。

老妪闭眼,泪水顺着眼角皱纹滑落:“他是我们村走出去的第一个读书人……那年官府拆碑,他说‘字可以抹去,但不能让孩子们忘了怎么念’。他们打断了他的腿,烧了他的书,可他在牢里教狱卒的儿子背《守忆十诫》……后来……后来……”

她的呼吸急促起来,话语断续。

郎中轻轻拍着她的手背,像是安抚一个做噩梦的孩子。

“后来他坐在老槐树下讲故事,讲到最后一句:‘历史不怕错,怕沉默。’”他替她说完,目光落在窗外被雨水冲刷的槐树枝上,“然后他笑了,闭上了眼。”

老妪点头,嘴角抽动,似哭似笑:“你也记得……你也真的记得。”

屋内一时寂静。只有雨打屋顶的声音,和油灯芯爆裂的一声轻响。

片刻后,郎中缓缓起身,从药箱底层取出一只青瓷小瓶。瓶身无字,却隐隐泛着微光,仿佛内里盛着一缕星光。他拔开塞子,倾出一滴透明液体,落在老妪唇边。

那一滴水,不是药。

是“钟”的残响凝成的露,是从昆仑雪峰之巅、七星共鸣之时,自天而降的第一滴晨露。它不属于这个世界应有的物质,而是亿万万人共同选择“记得”所催生的奇迹结晶。

凡饮此露者,若将死,可延三日清醒;若已亡,魂魄不散七日,足以完成最后遗言。

这是他身上最珍贵的东西,也是他一路行医、从未轻易动用的禁忌之物。

老妪吞下露水,脸色竟渐渐红润,浑浊的眼睛重新有了光彩。她坐起身,盯着郎中看了许久,忽然问:“你要走了,对不对?”

郎中点头:“天亮就得走。”

“为什么?”她急切地问,“你不该躲藏!你是‘镇守使’,是他们等了七代的人!你可以重建七星台,可以重立誓约,可以让所有人再次团结起来!”

“团结?”郎中轻笑,摇头,“您见过一群羊被牧羊犬赶进圈里的样子吗?那叫‘统一’,不叫‘团结’。真正的团结,是每只羊都愿意走向另一只羊,不是因为命令,而是因为信任。”

他顿了顿,望向窗外漆黑的夜色。

“况且,我不是来领导谁的。我只是……想看看这个世界还剩下多少愿意说话的人。”

老妪怔住,良久才低声说:“可你这样走下去,迟早会被发现。系统不会放过你,那些已经习惯沉默的人也不会欢迎你。他们会说你是疯子、叛徒、妖言惑众之徒……”

“我知道。”他平静地说,“但我更怕另一种结局??所有人都开始等我开口,而不是自己发声。那样的话,我就成了新的‘碑’,新的‘律令’,新的压迫。”

他转身收拾药箱,动作轻缓。

“我要做的,从来不是成为英雄。我只是提醒人们:你们本来就有声音,本来就能选择记住什么。”

鸡鸣前一刻,雨停了。

郎中披上蓑衣,背上药箱,推门而出。

老妪倚在门框边,望着他的背影消失在黎明前最浓的黑暗里。她没有喊他留下,也没有求他保护。只是默默回到床前,拿起那本破旧竹册,翻到最后一页,在空白处颤巍巍写下几个字:

>**今日见火种,知光未灭。**

然后合上册子,躺回床上,含笑闭目。

太阳升起时,她已离世。村民发现她面容安详,手中紧握竹册,便依俗火化。但火焰烧至册页时,竟发出清越钟声,连响三下,惊飞四野群鸟。灰烬中唯余两行字未毁,随风飘起,落入村中小学堂窗棂,粘于讲台之上。

孩童拾起,交予先生。先生读罢,久久不语,继而提笔抄录全文,贴于堂前,并对学生说:

“今后每日诵读一遍,不论朝廷准不准。”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西域边境,一支商队正穿越流沙。领队老者忽有所感,停下脚步,抬头望天。

第七颗星正在白昼中闪烁,微弱却坚定。

他跪倒在地,点燃油灯。

身旁青年不解:“白天点火做什么?”

老者望着星辉,喃喃道:“因为它在看我们。只要它还在闪,就说明还有人在说真话。”

青年沉默片刻,解下腰间水囊,倒出半袋清水,在沙地上写下三个大字:

**我记得。**

字迹迅速渗入黄沙,不见踪影。但下一瞬,整片沙漠底部传来细微震动,无数干枯的胡杨根系中,竟有嫩芽破土而出,迎风而立。

而在东海孤岛,一座废弃灯塔顶端,一名独居渔妇正擦拭铜镜。那是她祖母传下的物件,据说是当年沈长青断剑碎片熔铸而成。每当静默之潮临近,铜镜便会结霜;而今晨,镜面却异常温热。

她伸手轻抚,忽然泪流满面。

脑海中浮现出一段陌生记忆:战火中的码头,年轻女子抱着婴儿跃入海浪,临终前将一块玉佩塞进鱼篓,嘱托渔夫:“交给下一个会唱歌的孩子。”

那女子,是她从未谋面的母亲。

而那个孩子,如今已是邻村小学的音乐老师,正教学生们唱一首古老的童谣:

>“星落昆仑雪,碑碎天地心。

>不为封侯将,只为不肯听??

>听那遗忘的,唤你归姓名。”

歌声传出校园,惊起一群白鹭。其中一只飞至高空时,羽翼忽然折射出七彩光芒,宛如披上星河。

这并非偶然。

自昆仑钟声响起以来,九州各地陆续出现异象:聋者复闻故人语,盲者梦见旧山河,哑者突能吟诗赋,痴者清醒述往事。医学无法解释,官府斥为妖术,唯有民间悄悄流传一句话:

**“第七星亮,记忆归来。”**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欢迎这份“归来”。

中州皇城地底,一间密室之中,九名黑袍人围坐圆桌,面前悬浮着一面巨大铜镜。镜中映出的不是人脸,而是一片蠕动的灰雾??那是“静默程序”的核心意识,被称为“帷幕之后的低语”。

“目标仍在活动。”左侧第一人开口,声音机械冰冷,“虽未集结势力,但其存在本身即构成传播源。建议启动‘覆声计划’,以官方叙事替代民间记忆。”

右侧第三人冷笑:“你们还想用谎言压制真相?上次失败还不够惨烈?静默之潮都被‘钟’反噬,现在再强行清洗,只会加速觉醒。”

“那你说怎么办?”第二人怒道,“任由他四处点火,等全天下人都想起不该记得的事?”

第三人缓缓抬头,露出一张熟悉的脸??竟是当年断剑盟副盟主,后被宣布“背叛组织、死于内乱”的李承渊。

“我不主张压制。”他淡淡道,“我主张引导。既然人们渴望记忆,我们就给他们‘正确的记忆’。编撰新史,设立国祭,建造纪念碑……让他们以为自己在反抗,实则仍在我们的框架内跳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