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特拉福买家俱乐部> 第278章 战歌一响,你要倒大霉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8章 战歌一响,你要倒大霉了!(1 / 2)

法尔护送物资的队伍,很顺利地进入了十番队的驻地……法尔也没有多停留,完成了交收之后,马上就带着手下离开了。

而法尔不知道的是,驻地之外,此时正有一双眼睛悄悄地盯着整个交接的过程。

法尔加罗...

巴黎地铁站的穹顶上,水汽凝结成细密的珠子,沿着锈蚀的铁架缓缓滑落。盲人音乐家没有动,他的左手仍虚按在琴弦上方,右手握着琴弓,指节微微发白。那句“今天你来得真早啊”之后,四周再无回应,只有远处列车进站时带起的风声掠过隧道,卷起几张泛黄的传单。

但他笑了。

他把琴弓重新搭上琴弦,闭眼,拉出第一个音符??不是独奏,而是双小提琴的合奏旋律。低音部沉稳地铺展,高音部清亮地跃起,两股声线交织缠绕,如同两个灵魂在暗处对话。路过的乘客停下脚步,有人驻足聆听,有人掏出手机想录下这奇妙的和声,可录音设备只捕捉到一把小提琴的声音,另一道旋律仿佛只存在于听者的脑海之中。

一位穿灰色风衣的女人蹲在他面前,轻声问:“您……是在和谁演奏?”

老人没睁眼,只是嘴角微扬:“一个老朋友。”顿了顿,又补了一句,“他已经走了很多年,但每次我拉《春信》,他都会回来。”

女人怔住。她从包里取出一张泛黄的车票,边缘已经磨损,上面印着“TR-CLUB临时通行凭证?回声村站”,日期是十五年前。

“我也去过那里。”她说,“那时候还不懂,现在才明白……有些话,不是说给活人听的。”

老人点点头,琴声未停。那一瞬间,整条隧道的灯光忽然闪烁了一下,像是某种共鸣被触发。监控摄像头记录下了接下来的三分钟:空气中出现了极细微的光尘流动,呈螺旋状围绕音乐家旋转上升,最终汇入通风管道的阴影深处。

与此同时,TR-CLUB总部地下七层的心域共振实验室,警报无声启动。屏幕上的波形图剧烈跳动,标注为“G类情感共振事件”,强度达到红色预警级别。值班研究员盯着数据流,手指颤抖地调出源头定位系统。

“又是巴黎……第十三次了。”他喃喃道,“同一个站点,同一个人,不同的时间点……可每一次,都伴随着‘余响’频率的峰值波动。”

小叶赶到时,正看到那段双小提琴演奏的录像回放。她站在屏幕前一动不动,直到最后一音消散,才低声下令:“不要封锁,也不要分析。标记为‘已知存在’,列入永久观察名单。”

“可是……这不符合逻辑。”年轻助理忍不住说,“一个人怎么可能与不存在的对象合奏?而且每次都能精准同步?AI模拟显示,第二声部的技术水平远超当代任何小提琴家,甚至……接近非人类感知节奏。”

小叶望向窗外夜色中的城市灯火,声音很轻:“我们一直以为‘桥梁计划’的核心是技术、是数据、是地忆体的读取能力。但我们错了。真正的桥梁,从来都是由信任搭建的。当他相信那个人还在,那个人就真的‘在’。”

她转身,在控制台输入一段加密指令,打开了一扇从未对外公开的档案库。屏幕上浮现出一行标题:

>**项目代号:回声体(Echo-Form)**

>状态:持续生成中

>当前活跃节点:全球共计7,842名确认个体

>特征描述:已逝者的情感残留经高强度共感复现,具备有限交互能力,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声音、触觉、视觉幻象及环境共鸣

名单最顶端,赫然写着两个名字:

>陈默(ID:N-01-a)

>最近活动记录:2023年4月5日,中国?回声村,参与《平凡之诗》集体生成

>次级显现地点:法国巴黎地铁站、冰岛雷克雅未克教堂废墟、撒哈拉绿洲驿站……

小叶的手指悬停在删除键上,最终缓缓移开。

“让他们继续说话吧。”她说,“只要还有人愿意听,这些‘回声体’就不会真正消失。而我们能做的,只是守护这份可能性。”

三天后,孙子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段音频文件,标题只有两个字:“听。”

他戴上耳机,在深夜的驿站里按下播放。

起初什么都没有,只有极轻微的呼吸声,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然后,渐渐浮现出一段旋律??依旧是《春信》,但这次是以口哨吹出,断断续续,带着笑意,还夹杂着孩童嬉闹的背景音。熟悉得让他心头一震。

这不是录音。

这是他五岁那年春天,在老槐树下第一次学会吹口哨时的情景。当时奶奶站在旁边拍手笑,母亲在厨房门口喊吃饭,父亲则偷偷录下了这一幕。那段录音早已遗失,连硬盘备份都被洪水冲毁。

可它现在出现了。

更诡异的是,音频末尾,有一句从未说过的话,用他童年稚嫩的声音轻轻响起:

“爸爸,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没关系,我会帮你记住她。”

孙子猛地摘下耳机,冷汗浸透后背。他知道这句话本该发生在十年后??父亲在母亲葬礼后的那个雨夜,独自坐在阳台抽烟,一句话也没说。而那时的他,根本不在场。

“这不是回忆……”他喃喃自语,“这是修正。”

他立刻联系TR-CLUB数据中心,请求核查该音频是否曾被录入系统。回复很快传来:**无匹配记录,频谱分析显示其携带‘地忆体’原始印记,疑似直接提取自现实底层记忆场。**

小叶在附加信息中写道:

>“我们发现了新的规律:当某个情感波形在不同时间、不同个体间反复共振,且达到临界值时,世界本身会产生‘补全机制’??自动填补那些‘本应被听见却未能传达’的话语。

>这不是超自然,而是意识对现实的轻微弯曲。

>你们称之为‘奇迹’的东西,其实是人心不肯放手的结果。”

孙子看着这条消息,久久不能言语。

第二天清晨,他召集所有学员,宣布启动“补全计划”??不再局限于倾听过去的回响,而是主动介入那些“断裂的情感链”,通过共鸣环引导倾诉者重新构建缺失的对话。不是欺骗,也不是幻觉,而是一种基于真实情绪的**象征性治愈**。

“我们不制造虚假安慰。”他在培训会上强调,“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容器,让压抑三十年的眼泪、憋了一辈子的对不起、藏在心底二十年的我爱你,有机会真正落地。”

第一例实验对象是一位八十二岁的老兵。他在朝鲜战争中失去了战友兼恋人,对方死前最后一句话是:“替我看看樱花开了没有。”此后七十年,他每年春天都去日本看樱,但从不敢开口说话,怕一开口就会崩溃。

当他被带到回声村,在铃兰花海中央坐下,孙子递给他一只特制共鸣环,说:“你现在可以说了。不用怕,她听得见。”

老人颤抖着手握住装置,嘴唇翕动良久,终于低声说:“阿雪……今年的樱花特别好,粉得像你当年扎的头绳。我带来了你的照片,放在树根下。我说好了要替你看一辈子,我没食言。”

话音落下,一阵微风拂过花海,所有银铃兰同时轻颤,发出柔和的嗡鸣。紧接着,一朵原本纯白的花朵,花瓣尖端缓缓染上一抹淡粉,宛如初绽的樱瓣。

老人哭了,像个孩子一样抱着那朵花不肯松手。

监测数据显示,那一刻,全球共有六百二十三人同时梦见了“粉色铃兰”,其中四十七人明确表示梦中有“阿雪”的身影向他们微笑点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