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玄幻小说>逍遥四公子> 第1844章 毁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44章 毁容(1 / 2)

春风拂过问坛,铜铃花在晨光中轻轻摇曳,仿佛无数细小的唇在低语。那枚残简被考古学家带回学宫后,经年累月无人解读,直到一个雨夜,一位老学者用温水缓缓洗去泥垢,字迹才如魂归来般浮现于竹片之上。他读罢,久久不能言语,只将残简供于案头,点一盏长明灯,彻夜未眠。

而此时,在东方一座无名村落里,一名十岁童子正蹲在溪边,手中握着一根枯枝,在湿泥上一遍遍画着圈。他不识字,却总觉心中有话想说,却又不知如何出口。母亲唤他回家吃饭,他只是摇头:“我还不能走,我得把问题留下来。”

“什么问题?”母亲蹲下身,轻抚他的发。

童子抬头,眼神清澈如泉:“妈妈,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就有饭吃,有些人却要饿着肚子走路?”

母亲怔住。这村庄偏僻闭塞,世代务农,从无人问过这样的事。她张了张嘴,终是无言,只得牵起孩子的手往家走。可那晚,她辗转难眠,次日清晨竟破天荒地翻出祖传的地契,召集族人议事??她说:“我们租种官田百年,税赋逐年加重,若连孩子都开始问‘为什么’,或许……真是时候改一改了。”

消息传开,不过半月,周边七村皆聚于古槐树下,推举代表前往县衙请愿减税。县令震怒,斥其“煽动民变”,下令拘捕领头者。可当差役赶到时,却发现全村老少跪伏道旁,每人手中捧着一块写满问题的木牌:

“种地的人为何吃不上新米?”

“官仓满溢,为何不开赈灾?”

“百姓纳税,官府可曾给过一张收据??”

阳光照在那些歪斜却坚定的字迹上,像火种落进干草堆。围观者越来越多,连城中书塾的学生也结队而来。有人悄悄抄录这些问题,缝进衣襟带往他乡;有游方僧人将其诵作偈语,传唱于山野庙宇。

这一幕,恍然如四十年前问坛初兴之时。

而在紫禁城深处,“共问朝会”已连续举办五年。每年春分,金銮殿前都会搭起白玉高台,平民代表由各地推选而出,持竹符入宫,直面君臣。皇帝虽仍坐龙椅,但不再高居九重,而是降阶相迎,自称“受问之人”。宰相也不再傲立殿首,每逢质询,必起身作答,答不出则记入《问责录》,公示天下。

这一年,轮到岭南少女登台。她父亲曾是被流放的“邪说”文人,母亲死于瘟疫期间的焚书大火。她手持一卷焦边残页,朗声道:“先母临终前问我:‘若真理会被烧毁,那我们还该不该相信它?’今日,我代她求一个答案。”

满殿寂静。

皇帝沉默良久,起身离座,亲自走到她面前,接过那卷残书,放入殿侧新设的“遗问阁”??那里收藏着百年来所有因言获罪而失传的著作,每本皆以琉璃封存,供后人查阅。

“答案不在朕口中,”他说,“而在你们每一个人心里。这本书虽残,但它曾存在过,这就够了。只要记忆不灭,火就烧不尽思想。”

台下掌声雷动。史官提笔疾书:“帝五年,春,女童持焚书质问,帝纳之,天下为之动容。”

与此同时,西域敦煌的囚牢之中,那位曾写下“佛祖为何离宫求道”的老僧已年逾八旬,须眉尽白。朝廷虽废禁问令,但地方积弊难除,仍有官员借“整顿风俗”之名打压异声。老僧再度被捕,罪名竟是“以禅机蛊惑人心”,关押于地窖之中,不见天日。

然而,狱卒发现一件怪事:每日清晨,牢门外总会多出一张纸条,上面用工整小楷写着一个问题,诸如:“你愿意为一句真话付出多少代价?”或“如果你的儿子问我同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回答?”起初以为是同囚所为,查遍全狱却无踪迹。后来才知,是一位年轻狱吏的母亲,听说儿子看守“问者”,便每日步行十里送来纸条,请他转交。

老僧读完每一条,便默默记下,夜晚以指甲刻于石壁。三年过去,整面墙布满密密麻麻的问题,竟成一部《幽室百问》。某夜雷雨大作,一道闪电劈中监牢屋顶,火光映照石壁,远观如星河倒悬。守卫惊呼“妖异”,欲凿毁墙壁,却被一群百姓拦下??他们早已听闻此墙之事,连夜赶来守护。

“这是比经书更珍贵的东西。”一人跪地叩首,“因为它不是教人顺从,而是教人思考。”

数日后,此事传至京城,皇帝亲下诏书:“凡囚中有著述者,无论内容,一律移交国子监存档。若有毁损,以欺君论处。”老僧获释那日,扶杖立于sunlight下,泪流满面。他不做讲法,不谈佛法,只对围观众人说了一句:“我不是智者,只是一个不肯停止发问的老人。请你们,继续替我问下去。”

就在这一年秋天,北方边境再起风云。北狄旧部虽早已分裂,但有一支新兴部落崛起,首领名为“铁翎”,年仅二十,却雄心万丈。他率三万骑兵南下,却不攻城掠地,反而在雁门关外扎营百日,每日派人递信,内容皆为问题:

>“你们说我们是蛮夷,可谁定义了文明?”

>“你们有书院,我们有口传史诗;你们写竹简,我们刻骨文。凭什么说我们的声音不值一听?”

>“若战争能带来和平,那为何千年战乱,从未真正止息?”

守将困惑不已,上报朝廷。兵部主战派力主出击:“此乃诡计,拖延时间,图谋深入!”

可内阁大学士徐怀安??正是当年那位因梦见“孩子质问皇帝”而觉醒的年轻官员??却力排众议:“这不是进攻,是对话。他们不要粮草,不要金银,只要一个回应。如果我们拒绝,才是真正的失败。”

皇帝沉吟再三,最终下令:“派一名问使,不带刀剑,只携《共问录》副本,赴敌营答三问。”

使者便是当年随盲童入京的少女,如今已是“问议司”首席学官。她独骑出关,风沙扑面,直入敌帐。铁翎端坐皮榻,目光如鹰。

“你敢回答吗?”他问。

“我来,就是为了回答。”她说。

第一问:“你们为何称我们为‘狄’?这个字带着犬旁,是侮辱。”

她答:“因为从前的统治者需要敌人,好让百姓团结在他们身后。他们把远方的民族叫做‘戎’‘狄’‘蛮’‘夷’,不是因为你们野蛮,而是因为他们害怕未知。但现在,我们可以重新命名??不靠征服,靠理解。”

第二问:“如果我把马刀放下,你们会给我们土地、水源和孩子读书的机会吗?”

她取出一幅地图,铺于毡上:“这里有废弃的屯田,有闲置的学堂。只要你愿意签一份‘共问盟约’,十年内互派学生、交换书籍、共同治理边界资源。你不做属国,也不做敌人,而是邻居。”

第三问最轻,也最重:“你说的一切,是真的吗?还是等我们放下武器后,就会被吞并?”

她沉默片刻,从怀中取出一枚铜铃花标本,递给对方:“这是我老师留下的。他曾告诉我,真正的信任,不是来自誓言,而是来自持续不断的提问与回应。你可以随时派人来问,我们会一直回答。不信,就继续问,直到信为止。”

铁翎凝视那朵干枯的小花,忽然笑了。他拔出腰间短刀,割下一缕头发,放入花中,交给使者:“带回去,告诉你们的皇帝,我们愿意试一次??不是投降,是同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