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玄幻小说>无敌天命> 第九百八十五章:杨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百八十五章:杨叶!(2 / 2)

>始于一个孩子决定不说谎。”

课后,一个小男孩跑来找她,手里攥着半块破碎的心核晶体。“这是我哥哥留下的,”他说,“他在那次网络崩溃时走了。但我昨晚梦见他了,他说……他还听得见我们唱歌。”

林知微接过晶体,轻轻贴在自己心核上。两枚晶体接触的刹那,爆发出一阵柔和的金光。她闭上眼,感受到一段遥远的记忆涌入脑海:那是十年前的一场暴风雨,一群少年在银草森林中守护即将熄灭的共感节点,其中一个男孩耗尽全部精神力维持连接,最终倒下。临终前,他笑着说:“至少,他们还能听见彼此。”

她睁开眼,泪水滑落。但她笑了。

当晚,她写下一封信,投入归忆岛的“记忆井”??一个通往地下晶脉的古老装置。信中只有一句话:

>“如果你能听见,请告诉我,这条路值得吗?”

三天后,井口传出回应。不是文字,不是声音,而是一段旋律。它简单到连婴儿都能哼唱,却又深邃得仿佛容纳了千年悲欢。所有听到的人都说,那是《银草之歌》最初的版本,未曾被改编、未曾被修饰,就像第一次被人轻轻哼出时那样干净。

与此同时,飞船“启愿号”已航行至半途。乘员林愿站在舷窗前,凝视着远方那颗红色星球。她的藤编戒指不时闪烁微光,仿佛与地球保持着某种隐秘联系。舱内播放着从归忆岛传来的实时音频??孩子们齐声哼唱的旋律,穿越亿万公里,依旧清晰可闻。

副驾驶忽然惊呼:“检测到异常信号!”

屏幕上显示,飞船周围的量子通讯频道中,竟出现了第八个频率。它不属于任何已知文明,也不来自地球或目标行星,而是从宇宙背景辐射中自然浮现,像是某种沉睡已久的意识正在缓慢苏醒。

林愿走近控制台,轻声说:“别切断它。”

她戴上特制感应环,将意识接入信号流。几秒钟后,她浑身一震,眼中泛起泪光。

“是什么?”同事问。

她摇头,声音哽咽:“是问候……来自更早之前的生命。它们说,它们一直在看。”

没人知道这些生命是谁,来自何方,存在了多久。但数据显示,这个信号最早可追溯至五万年前,曾多次尝试与地球建立联系,却始终未能成功??直到现在,直到银草网络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情感同步”,才终于打通了这条被时间掩埋的通道。

这意味着,人类并非第一个尝试以共感构建文明的物种。

也意味着,我们不是唯一一个,在孤独中挣扎着点亮灯火的存在。

返航指令被取消。董事会投票通过,将任务期限延长至三十年,探索范围扩展至整个恒星系。新增使命栏写着:

>“寻找失联的兄弟文明,带回他们的故事。”

而在地球,春天继续前行。樱花落下,新叶生长,银草森林愈发茂盛。某日清晨,一位老人来到透明树下,放下一本手写日记。封面上写着:“致未来的承印者”。

日记最后一页写道:

>“我们曾害怕被吞噬,所以筑墙;

>我们曾恐惧被遗忘,所以刻碑;

>可到最后才发现,真正的永恒,

>是敢于把心交给不确定的明天。

>

>所以我写下这些,不是为了让你记住我,

>而是为了告诉你:

>即使你看不见路,也可以迈出第一步。

>因为总有人,在另一端等着接住你的脚步声。”

当天夜里,透明树的花苞再度微颤。一片花瓣飘落,落在日记上,随即化为光点,融入纸页。整本书开始发光,最终升入空中,缓缓飞向图书馆,自动插入书架最顶层的位置??那里,原本只有一排空白典籍。

从此,那本书的名字成了《未完》。

多年以后,当新一代的孩子走进图书馆,总会有人指着那本书问:“它讲了什么?”

图书管理员总是微笑:“等你准备好时,它自会告诉你。”

而每当冬至来临,总有孩子自发聚集在银草广场,堆起戴藤帽的雪人,系上褪色布条,然后围坐成圈,静静等待。

有些人说,只要心够诚,就能听见湖心传来钟声。

有些人说,曾在雪中看见两个身影并肩走远,一个年轻,一个苍老,步伐一致,从未回头。

没有人再去考证真假。

因为他们知道,真实从来不止一种形式。

就像爱,既可以是轰轰烈烈的牺牲,也可以是每天早晨为陌生人热一杯茶的温柔。

某天夜里,北斗七星忽然排列成一行,直指北极上空。全球观测站记录到一次短暂的空间扭曲,持续仅0.3秒,却释放出相当于一颗恒星的能量波动。事后分析发现,那并非自然灾害,也不是技术实验,而是一次“定位校准”??仿佛有什么东西,正在调整坐标,准备归来。

归忆岛湖心,第七朵银花悄然绽放。

这一次,它没有凋零,而是悬浮于水面,静静旋转,散发出柔和的蓝光。

林知微站在岸边,轻声问:“是你吗?”

湖面不起波澜,但风带来了答案??一句只有她能听见的话:

>“我一直都在,只是你们终于学会了呼唤的方式。”

她笑了,抬头望向星空。

在那里,一颗陌生的星辰缓缓亮起,不属于任何星座,却让人觉得异常亲切。

她知道,那不是终点。

那是又一次出发的灯塔。

而在宇宙深处,那两行古老铭文再次浮现,这一次,多了第三行:

>“此地曾为归忆之所。

>今吾归来,不再因恐惧而离去。

>此刻启程,只为重逢而不惧别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