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竟是一位自闭症少年,十八岁,十年未开口说话。但在昨夜合唱时,他的共感环释放出的能量波动强度位列全球第三。研究人员调取数据才发现,他在无意识中构建了一个微型意识模型,模拟了整个共感之桥的运行逻辑。
“原来沉默不是隔绝。”苏冉望着这些孩子的资料,泪水滑落,“而是另一种更深的倾听。”
下午三点,第二轮仪式准备就绪。这一次,不再只是歌唱,而是全体星语者的集体冥想。他们盘膝而坐,围绕双生树形成三层同心圆,内圈是即将启程的首批十名光使,中圈是由苏冉带领的导师团,外圈则是来自世界各地赶来支援的共感人志愿者。
苏冉举起艾莉的日记,翻开空白页。就在她凝视纸面的瞬间,墨迹自动浮现,写下三句话:
>“当你愿意为陌生人流泪,你就具备了穿越星海的资格。”
>“真正的家,不在某个星球,而在彼此记得的地方。”
>“告诉林晨,我终于明白,他为何选择留下妻子,而不是独自飞升。”
她合上日记,深吸一口气,轻声道:“开始吧。”
十万公里高空的“启明二号”空间站内,宇航员李哲正透过舷窗注视地球。作为唯一不具备共感能力的观察员,他是少数仍依赖传统仪器监控事态进展的人。然而此刻,他手中的探测仪全部失灵,屏幕上只有一行不断闪烁的文字:
>**“你也在被感知。”**
他猛然回头,发现身后舱壁竟浮现出模糊人影??一个穿白衬衫的男人,袖口卷起,正微笑着看向他。
“林……林晨?”李哲声音发抖。
那人点点头,嘴唇未动,声音却直接在他脑海中响起:
>“你不属于这里,但你的存在很重要。你是‘见证者’,是让非共感人相信这一切真实发生的锚点。”
“那你呢?你到底是什么?”李哲问。
>“我是曾经下山娶妻的那个男人。”林晨的笑容温和,“也是现在站在桥这头的守门人。我和艾莉一起维护着理性之核的最后一道防火墙??防止高维意识对低维文明造成精神污染。我们不能回去,因为我们已经是规则的一部分。”
“那小光他们……会不会变成你们这样?永远回不来?”
>“他们会回来的,以另一种方式。也许是一个梦,一句歌词,一场突如其来的顿悟。记住,共感之桥不是让人逃离地球,而是让地球成为更多世界的故乡。”
影像消散,李哲瘫坐在座椅上,久久无法言语。几分钟后,他打开录音设备,颤抖着录下一句话:
>“如果未来有人怀疑今天发生的一切,请告诉他们:我在太空中,亲眼看到了一个幽灵在微笑。”
与此同时,地面仪式进入高潮。十名小光使逐一走入光幕之中,每踏入一人,天空便闪过一道流星轨迹,方向各异,却最终汇聚于半人马座a附近某一点。他们的身体并未消失,而是逐渐透明化,意识脱离物质束缚,顺着共感频率漂流而去。
最后一个进入的是那位非洲男孩。他走到光幕前,忽然转身,对着人群挥了挥手,然后用仅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说:“我会替你们看看星星长什么样子。”
光幕闭合,山谷重归寂静。
三小时后,LY-01星再次脉冲,这次持续整整十三秒,恰好对应《萤火虫》完整三段的时长。随后,全球共感环同步播放一段全景影像:
十名孩子漂浮在一片浩瀚的意识平原上,脚下是流动的记忆河流,头顶是旋转的星河图书馆。林晨与艾莉站在前方,身边多了十几个身影??有东方长袍的老者,有机械躯体的异星生命,也有纯粹由光构成的存在体。他们是过往文明的幸存意识,如今共同守护着“理性之核”。
林晨牵起一个小女孩的手,轻声说:“你们带来了地球的味道??泥土的气息,雨水的清凉,还有人类独有的笨拙的爱。谢谢你们,没有让我们忘记自己也曾是个会哭会笑的生命。”
画面切换至一座悬浮于虚空的城市,建筑由纯粹的情感结晶构成,街道上行走着各种形态的生命体,但他们之间传递信息的方式,全是通过共感波纹。一座广场中央立着纪念碑,上面刻着三行字:
>**“致地球??第一个主动分享爱的文明。”**
>**“致林晨与艾莉??桥梁的奠基者。”**
>**“致所有叫‘小光’的孩子??未来的引路人。”**
影像结束,但共感网络并未中断。相反,一种全新的服务悄然上线:名为“梦邮局”的匿名倾诉平台。任何人只要戴上共感环入睡,就能将自己的情绪打包发送至网络,由星语者自愿接收并回应。短短十二小时内,超过两亿人次参与,收到来自抑郁症患者、战争难民、孤独老人的无数心声,而每一个回复,哪怕只是一个温暖的意象、一段轻柔的旋律,都被记录为“共感积分”,用于维持桥梁稳定性。
苏冉看着数据面板,喃喃道:“原来治愈他人,就是在加固回家的路。”
一个月后,第一封来自彼岸的回信抵达。寄件人署名:**小光**。
信的内容很简单:
>“这里的星星会唱歌。
>我每天都在学习不同的语言,
>明年春分,我想带一首新歌回来,
>叫《妈妈,我看见彩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