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药皆是苦寒药,性味相同,但具体方面还是有差别的,茵陈这味药主要入肝,行肝的生发之气,张隐庵(清)对这味药的讲解非常好,原文是“春三月,此为发陈,茵陈因旧苗而生成,盖因冬令水寒之气,而具阳春生发之机,……结热黄疸,得水寒之气,则内热自除也。”总结来说,茵陈冬天不死,受冬之寒气滋养,春天生苗,得春之生发之气,寒中带生发之机,正好与肝的生发之机相应。
阳明湿热发黄证正是湿热郁结于体内,上不得越,下不得泄,是典型的身体气机不畅,用茵陈正好能助肝生发,畅通身体气机的同时清利湿热,利胆退黄(肝胆互为表里嘛)。
栀子这味药唐荣川(清)在《本草问答》中这样解释,“栀子味苦象心包,故泄心包之火”,茵陈蒿汤中用栀子,主要是泄三焦之热,畅通三焦,心包与三焦互为表里嘛。
大黄这味药就简单了,此药味苦气又雄烈,走窜之力极强,放在此方中,既可以解腹满,也可以清腑中之热,通达上下。
茵陈行肝之生发之气,利胆退黄;栀子泄三焦之热,通达三焦;大黄清腑中之淤,通达上下。
苦味是焦苦之味,即是火味,所以皆能去湿,所以说茵陈、栀子、大黄这三味药合起来就是行肝之生发之气、畅达三焦,清腑通达上下,去湿去热退黄的方剂。
好了,茵陈蒿汤就写到这里,现在写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汤和茵陈篙汤在临床运用中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无腹满、小便是否利。在发黄的基础上,有腹满兼小便不利的情况,用茵陈蒿汤,无腹满小便利、小便黄赤的情况,就用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汤的组成也是三味,分别是栀子、炙甘草、黄柏,栀子清上焦(亦可写为三焦)之热,黄柏清下焦之热,炙甘草入中焦,通达上下二焦,此方中用炙甘草也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因为茵陈蒿汤中没有护中的药,属于是峻药,久服可损伤中气,但在栀子柏皮汤中,加了护中的炙甘草,药性就没有茵陈蒿汤峻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