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学期间逃课跟一个全国知名的中医教授交流学习过半年,这位教授的中医水平已入“化境”,他面对内科大部分病症时,起手做加减的处方有两个,一个是小柴胡汤,一个是大柴胡汤,小柴胡汤追求少阳气机畅达,大柴胡汤追求少阳和阳明的气机畅达。
这位教授对我的影响很大,在我二十五岁之前,面对所有病证时,我在开处方时都遵循“一剂知二剂已”的立方“追求”,但二十五岁之后,特别是跟这位教授交流学习之后,我改变了原有的这种开方即立竿见影的观念,过多的“外力”推动在短期看似很好,但放长远来看,“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如今我认为在某些内科病证中,立方的追求不应该是立竿见影,而是先追求身体的“通”,再让药物在身体内能做到绵绵用力,目的是身体自我恢复。
我说的这“绵绵用力”可不是对“调理中医”做“开脱”,“调理中医”根本就代表不了中医的真正水平,上述需要“绵绵用力”的病证可不是什么头痛脑热之类的证,而是现在俗称的绝症或者是根治不了的病。
其实这种“通”的理论不是这位教授独创的,而是中医学一直有的一种理论,清代的唐荣川老先生的血证论其实讲的就是一个“通”字。
针对头痛脑热、肠胃病、单纯的阴证或者阳证等等,那就不需要想的那么复杂,立方必须得是“一剂知二剂已”,一个感冒发烧需要七八付药,一个少阴寒化证需要治疗半年或者一年,一个阳明消渴证需要治疗一年等等,这种“中医”连入门水平都达不到,只能叫“抓药的”,不能称呼其为“医生”。
前段时间我为了解决一些年少时遗留下来的事情,去了一趟北方某地的农村,当年我在这村里待过几个月,当时这村里有一个老中医医术着实不错,前段时间再去这村子时,这老中医已经去世了,由他的孙子在经营那家诊所,他的孙子的医术水平跟他爷爷比起来那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一个简单的少阴感冒病竟然让他束手无策,中西药联合起来进行“轰炸”也搞不定,其实他的中医水平代表了现在一小部分中医的水平,针对太阳证,这一小部分中医的水平仅能治疗一下单纯太阳证,只要涉及到太阳证的变证,那绝对玩完,什么大小青龙汤证、“少阳感冒”、“少阴感冒”等等,别说治,就连病因都抓不住,以上我说的这“太阳证”现在有另外的称呼,这称呼在这就不写了,懂得都懂,不懂的去诊所或者医院门诊转一圈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