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健脾祛湿时,常用的药是茯苓和白术,貌似茯苓和白术是健脾祛湿的“一体药”,其实归根到底是因为单纯用茯苓是无法祛湿的,茯苓的作用是让天地相交,生新水,而白术的作用则是“干燥剂”。天地不交祛不了脾土之湿,没有“干燥剂”祛湿能力又不强,所以茯苓和白术常用在一起。
在《伤寒》中,用茯苓做君药的处方所对应的病证不管写的多复杂,其实就是离不了两个字“不通”,这个“不通”可以说是水的停滞,“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悸”“头眩”等等,看似形容词很多,其实归根到底就是因为“天地不交导致水的停滞”,用茯苓正好能解“天地不交”。
用茯苓做君药时,还有一个词是常常出现的,这个词就是“烦躁”,所以有些中医师说“茯苓能去烦躁”,这种解释完全是正确的,为何茯苓能去“烦躁”啊?因为天地不交就会生烦躁,不管是现实生活中,还是人身内部,皆是如此。
就像生活中如果天空整日阴云绵绵,人不由自主的就会出现烦躁的心理状况,这是因为天地之气与人体之气是相同的,待到雨过天晴时,人就会感到豁然开朗,烦躁顿时烟消云散。
人身体内部出现烦躁也是由于水的停滞,“需要水”的地方没有水,“不需要”水的地方却一片积水,内部郁气滋生,所以就会出现“烦躁”的证象。
解释完“茯苓”,我再说“人参”(人参在前文中我已经写过,这里就不过多解释)
人参秉地之阴气所生,成而为阳,根据“人身跟天地是一致的”这一理论,那可以解释为人参秉肾之水气所生,破土成阳,这一说法也可以解释为“地下水流出地面”。
在《伤寒》中,人参这味药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用党参替代,因为党参和人参的功效是差不多的,可以这么说,除了“茯苓四逆汤”这一处方之外,其余《伤寒》中所有涉及“人参”的处方都可以用党参替代。
为何只有“茯苓四逆汤”不用党参替代人参呢?原因是“党参”的补虚能力不如“人参”。
或许当年仲景先师用的“人参”既不是现在的“人参”,也不是“党参”,是另外一种兼顾“党参”和“人参”的药材,这个知识点算是涉及到“中药材考古”上了,属于是我学识的短板。
当然,至于是哪个“参”,在临床上不怎么重要,身体很虚或者年老的用“人参”,反之则用党参即可。话又说回来,现在的中药材市场啊……,懂得都懂,多说无益。
好了,我们现在回到“茯苓四逆汤”这一处方,这一处方对应的证是“阴阳两虚的少阴证”,用茯苓让天地相交,用人参让地天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