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第二类的处方是“理中汤”,有理中汤和附子理中汤两个处方,理中汤由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组成,附子理中汤在理中汤的基础上加了附子。这两个处方中,都有干姜和甘草两味药,这两味药合起来就是干姜甘草汤,具有温中散寒,补脾阳的功效。同时在附子理中汤中,不光有干姜甘草汤,还有“半个甘草附子汤”和干姜附子汤,所以这两个处方能解决“湿从土里来”的问题。
这第三类处方是少阴证上的处方,像附子汤、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当然,用到这类处方时,已经不是简单的脾湿过甚了,而是身体少阴寒水泛滥了。将这类处方详细分类的话,是不能归类到脾湿过盛方面上,在这里写一下,只是为了顺带提一笔,起一个画龙点睛的功效。
好了,对于脾湿的理解已经写完了,或许部分懂中医的读者大概已经懂了,其实像“四君子汤”、“参苓散”等这类处方,都是很好的方子,如果临证时,根据病人的情况,在这类处方中加上补肾阳的附子、补心阳的桂枝或是补脾阳的干姜等,那效果大概会好很多。
好了,关于健脾祛湿的事情,我已经写得差不多了,但由于中医派别很多,高手也很多,我所讲的只是一点个人的愚见罢了,仅供读者参考。
再啰嗦两句,我这本书中涉及处方时,我没有写用量,一来时过境迁,我已经忘了我当初开的剂量;二来中医是一人一处方的医学,我写了用量,那这方子就死了,根本就不会再有什么变化了;三来看我这本书的有些中医爱好者,基础薄弱,不能很好的理解处方的方义,我要是将剂量写上去,说不定有些读者会按我写的剂量抓药服用,由于本书中涉及的处方大部分都是经方,而且大部分经方的效果都很强,误服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有生命危险,这是我实在不愿意看到的事。
这本书中我会将大部分经方方义和我个人的心得全写出来,算是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要是对部分中医爱好者有一点点帮助,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好了,再不能啰嗦了,书接上文。
那天早晨薛军送我回学校,我站在校门口看见博舟拉着一脸不情愿的李文惠娟呢正往学校来。
我跑过去笑道:“师兄,你在做啥啊?”
博舟道:“妈的这小妮子反了天了,竟然不来学校读书,去,你帮我把她拉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