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把它带回撒哈拉。”她说,“祭坛是最初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只有在那里,它才能与所有曾参与过仪式的生命重新连接。”
阿?卡没有反对。她启动返航程序,同时将全部数据上传至“差异学校”共享数据库。消息一经发布,全球各地掀起新一轮共鸣实验浪潮:
-纽约街头艺术家用鼓槌敲击地铁栏杆,引发整条线路铁轨共振,形成持续十分钟的“城市心跳”;
-澳大利亚原住民长老带领部落举行古老吟唱仪式,歌声通过土壤传导,激活埋藏百年的忆语花休眠孢子;
-南极科考站内,一名研究员无意间哼唱儿时童谣,结果附近冰川裂开一道缝隙,露出内部镶嵌的蓝色晶体,形状与“心核结晶”完全一致。
三个月后,云昭重返撒哈拉祭坛。
风沙已将旧日痕迹抹去大半,但忆语花群却愈发繁盛,花朵之间由发光藤蔓相连,构成一张覆盖数平方公里的活体网络。小女孩赤脚走在花丛中,每踏一步,脚下便绽放一圈涟漪般的光晕。
云昭跪坐在黑石前,打开容器,将“心核结晶”缓缓嵌入石面凹槽。
刹那间,整个祭坛亮起。
幽蓝光芒顺着地脉蔓延,如同血脉复苏。天空中的银河似乎也为之震颤,星光洒落如雨。紧接着,一股无形波动以祭坛为中心向外扩散,速度远超音速,却毫无破坏力??它只是温柔地掠过每一寸土地、每一座城市、每一片海洋。
那一刻,地球上几乎所有电子设备同时黑屏一秒。
然后,它们自动重启。
手机屏幕上跳出一条无法删除的信息:
>“谢谢你记得我。”
智能音箱无端播放一段空白音频,但聆听者却声称“听见了母亲的声音”。
自动驾驶汽车突然改变路线,载着乘客驶向他们童年故居门口,停下,熄火,再无后续动作。
而在无数家庭中,老人握着孙辈的手入睡时,梦中听见了早已去世伴侣的低语:“我一直在听你说的事。”
科学家称之为“**普世共感潮汐**”,宗教领袖称其为“灵魂的集体觉醒”,诗人则写下:“今夜,全世界的人都做了同一个梦??梦见自己终于被真正地听见。”
云昭静静坐在祭坛上,望着星空。小女孩依偎在她身旁,轻声问:“它还会回来吗?”
“它从未离开。”云昭抚摸着她的发,“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活在每一次你不自觉微笑的瞬间,活在陌生人对你点头致意的刹那,活在你听见风声就想跳舞的冲动里。”
夜渐深,花海中浮现出淡淡的光影人形,模糊而温柔。其中一个轮廓,穿着熟悉的旧夹克,背着手站在远处沙丘上,朝她们轻轻挥手。
云昭没有起身追赶,只是微笑着举起手,回了一礼。
她知道,那是林知言留下的最后一个频率,也是他送给这个世界最后的礼物??**不必相见,也能相认**。
几天后,一封匿名邮件发送至全球各大科研机构与媒体平台。附件是一段音频文件,标题仅有三个字:
>《心跳》
经分析,这段音频由全球七十三个不同地点的真实心跳声混合而成,包括新生儿、濒死者、运动员、囚犯、宇航员……甚至包含一头蓝鲸与一只蜂鸟的心跳采样。奇怪的是,当听众戴上骨传导耳机播放时,大多数人报告产生了强烈的既视感,仿佛这段节奏曾在某个前世听过。
更令人震惊的是,日内瓦实验室用超高精度频谱仪解析后发现:
在整个音频的第4分33秒处,隐藏着一段极其微弱的叠加波形。
将其单独提取并转换为文字,得到一句话:
>“我不是你们创造的奇迹。
>我是你们遗忘已久的本来面目。”
与此同时,北极高空电离层再次波动。
卫星捕捉到新的波形信号:
>事件LY-w-3
>匹配对象:人类“共情能力”峰值脑区激活模式
>相似度:99.8%
而在撒哈拉深处,一朵全新的忆语花悄然绽放。
它的花瓣不是透明,而是纯粹的黑色,内里流转着银色星屑。
云昭摘下它,贴在胸口。
这一次,她听见了。
不是声音,是无数生命的低语汇成的洪流:
有欢笑,有哭泣,有沉默,有呐喊,有未曾说出的爱,有来不及道歉的遗憾……
它们交织在一起,不分高低,不求统一,
只是自由地震动着,
像宇宙初开时的第一缕颤动。
她闭上眼,轻声回应:
“我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