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朝,吐蕃,这个宛如从神秘高原崛起的巨擘,傲然挺立在大唐的西陲。它野心勃勃,周身散发着一种令人生畏的气势,仿佛是一头随时准备扑向猎物的猛兽,一心想要替代大唐,入主中原。整个唐朝时期,吐蕃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扩张机器,不停地向外伸展着它的触角。而大唐,虽有着辉煌的往昔和雄厚的底蕴,面对这个来自西陲的“蛮族”邻居,却时常感到力不从心,仿佛陷入了一个无法挣脱的困境。
中唐之后,吐蕃在局部战场上对大唐取得了绝对性优势。那战场上的局势,就像是一边倒的棋局,大唐节节败退。安史之乱后,情况更是急转直下,吐蕃长期割据唐朝的河西走廊和西域等地区。虽说在大唐晚期,归义军曾短暂地让河陇等地回归大唐的怀抱,但那也只是漫长黑暗中的一丝微弱曙光。
吐蕃与大唐的冲突,主要集中在西线和北线,也就是河西和西域地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经上演过无数惊心动魄的战争。薛仁贵,这位大唐的传奇名将,却在大非川之战中遭遇折戟沉沙的惨败,那一战,仿佛是他辉煌人生中的一道巨大阴影;哥舒翰,同样是威名赫赫,却也在石堡城之战中铩羽而归。而郭昕等人,在西域坚守阵地,视死如归,他们的英勇事迹,虽如星辰般闪耀,却也难以改变整体的局势。
相对而言,在另一个战场——剑南道,双方之间的冲突却像是被历史轻轻带过,着墨寥寥。南线战场上的吐蕃,就像是一个声音微弱的配角。这其中的原因,倒也不难理解:与在西北势如破竹的进展相比,吐蕃在剑南道的表现实在是差强人意,就像是一个迷失方向的行者,始终未能实现占领剑南的战略目标。
经略剑南,开辟第二战场
吐蕃进攻西域和河西走廊,目标明确得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向北出击西域,不仅可以将领土大幅北扩,占领南北疆那广袤无垠的草场,从而牢牢控制住丝绸之路这条经济命脉,还能以西域为坚实的跳板,染指中亚,与回纥和大食一争高下,在那片广阔的土地上争夺属于自己的荣耀。
而向西进攻河西走廊,同样有着巨大的诱惑。河西走廊,那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不仅是重要的产粮地,还是优良的产马地。夺取河西走廊,就等于为自己增添了无尽的战争潜力。而且,还能借助河西作为跳板,一路向西,直取关中,给大唐以致命一击。
吐蕃与大唐在东面的边界,山高林密,四周荒蛮。但吐蕃却对剑南道不断用兵,究其原因,无外乎三个字:抢地!抢钱!抢人!这一点,从吐蕃的盟友南诏口中便能清晰地看出。《旧唐书·南诏传》记载,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南诏皇帝异牟寻和吐蕃立下军令状,那话语中充满了贪婪与野心:“为我(吐蕃)取蜀为东府,工伎悉送逻娑城,岁赋一缣。”瞧瞧,他们妄图把剑南当成自己的“东府”,疯狂掠夺土地;占领剑南后,增加赋税,大肆抢夺钱财;还把工匠艺人全部带回拉萨,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