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子和伙计连忙跟上,伙计小心翼翼地问:“大人一看就是读过书,有大智慧的人,您来集市是要买什么货?您要是信得过我,我先去打听了,您在干净的地方等我回来,集市里头又脏又乱,没有下脚的地方。”
“不用,我得进去逛逛。”周景玉,“说不定能遇到熟人呢?”
倭国有银矿这件事在阮地已经传遍了,但凡做生意,或想做的生意都想来挣这笔钱,源源不断的货从阮地运过来,周景玉听说现在阮地连卖给辽国的酒都挪到倭国了,辽国的贵族闹得厉害,还是阮姐开口,民间的作坊不管,官营的厂子必须留三分之一的货卖去辽国。
至于宋地,宋地文人不爱喝阮地的酒,认为阮地的酒太烈,不大顺口。
不过宋地如今很爱阮地的差纸,但这笔钱显然是挣不长久的,宋地也有能工巧匠,多试一段时间,造出质量更好的差纸供达官贵人们享受也不难。
大集没有门,是一个开阔又脏乱的大场地,里面人和车都来往不绝,地上泥泞不堪,这时倭人的高底木屐就有了优势,虽说看起来像是脚下踩着两块板砖。
静子看着自己脚下的布鞋,这是她一直舍不得穿的好鞋子,底子是千层底,纳的极厚,鞋面又很透气,即便是天热时穿也不闷脚,她在跟随周景玉进去和保护自己的新鞋之间左右摇摆,最后一咬牙:“景玉大人,我跟你进去。”
周景玉先一步进了大集。
集市也有买蔬果的,不过役人们只收钱,并不打理这里,满地都是污水,买蔬果的就直接把篮子放在地上等人挑选,飞虫围绕着他们。
往里面走点,就有卖牲畜的,这些牲畜可不能用来吃,都是脚力。
再往里走,里面卖的才是好东西。
果然,周景玉刚走进去,就看到了阮地的货,阮地来的商人显然看不惯这格外随意脏乱的集市,哪怕他们不是在此修建铺子,也就先将周围的地清理了,又叫人送来石板,几张石板垒在一块,再把自己的货放上去。
能在集市卖的货也都不是什么奢侈品,至少宝石一类的东西不会出现,商人们会放在这儿卖的,都是量大却不贵的货,比如玻璃制作的饰品,又或是加工后的皮革和布料,这些布料自然也不是什么好布,说是棉麻混纺,其中大半都是麻。
但生意却一点不差,本地的商贩们都在这里挑选,货一箱箱的搬进来,又由本地商人一箱箱的搬走。
周景玉转了几圈,虽然没看见熟人,但也对汉商们每日的收入有了个大概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