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汹涌的京都,朝堂之上因皇子们的争斗与官员的站队而乌烟瘴气,而那红墙深锁的后宫之中,同样也是风波不断,难以安宁。
自从皇后身体抱恙,缠绵病榻,再也无力处理后宫繁杂事务后,整个后宫便如同失去了主心骨,陷入了一种微妙的动荡之中。宣帝权衡之下,决定让贤德妃贾元春暂时接手后宫诸事。原本,按照后宫的位分与资历,此事本轮不到贾元春。淑妃因涉嫌谋害皇后,被宣帝盛怒之下禁足于宫中,失去了参与后宫事务的资格;徐妃一直以来身体欠佳,长期处于修养状态,根本无法操劳后宫琐事;而贵妃生性洒脱,对这些繁琐的宫务本就不耐烦,不愿沾染分毫。如此一来,这处理后宫事宜的重担,便无奈地落在了贾元春的肩头。
贾元春初初接手时,心中满是忐忑与不安。她深知自己封妃时日尚短,在这后宫之中根基未稳,担心难以服众。于是,她事无巨细,都极为小心谨慎地处理,凡事力求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每一件小事,她都反复思量,权衡利弊,只为能让后宫众人挑不出一丝错处。在她的努力下,后宫暂时维持着表面的平静,没有出现什么大乱子。
然而,随着时间的悄然流逝,贾元春在处理宫务上愈发得心应手。她渐渐熟悉了后宫的每一处规则,每一个人的脾性,也逐渐掌握了在这深宫中周旋的技巧。手中的权力如同催化剂,让她的野心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膨胀。再加上她凭借手中的权力,用各种赏赐与恩威并施的手段,成功收买了一些在宫中颇具影响力的大太监和宫女。这些人在她耳边不断地阿谀奉承,更是让她的心态悄然发生了变化,她不再满足于自己只是妃位中最后的存在。
尤其是最近,她新收买的一位嬷嬷,整日在她耳边念叨着龙子的重要性。“娘娘,您想想,这后宫之中,母凭子贵乃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哪怕日后不能成为太后,可只要有了皇子傍身,您老了也能有个依靠,在这宫中的地位也能稳如泰山呐。”嬷嬷的话就像一颗种子,在贾元春的心中生根发芽。贾元春听着这些话,心中不可避免地动了心思。
可想要有皇子,又谈何容易呢?这后宫之中,多少女人用尽手段,也难以得到皇帝的宠幸,更别提怀上龙子了。贾元春为此愁眉不展,整日心事重重。
这日,嬷嬷又在她面前说起此事,突然灵机一动,说道:“娘娘,民间多有各种稀奇古怪的偏方,说不定能助您一臂之力。奴婢听说,您娘家府上与薛家乃是姻亲,这薛家世代从商,走南闯北,手中肯定搜罗了不少这类偏方。您何不如召了您娘家人来问问,说不定能有意外之喜。或者,直接找忠义王妃问问,那位不正是出身薛家吗?她或许知晓一二。”
贾元春听了嬷嬷的话,眼中顿时闪过一丝光亮,心中豁然开朗。是啊,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她轻轻地点了点头,嘴角微微上扬,心中已然有了主意 。
贾元春听了嬷嬷的建议,心中对那可能存在的求子偏方充满了期待。第二日,她便以赏花之名,宣忠义王妃薛宝钗入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