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不及找座,一边走着一边狼吞虎咽,中间还得应付一忒不识相的同学关于昨日里文献综述的请教,待走到门口收餐盘处,四两米饭,两荤一素已经光盘,让这位外校来的惊讶万分,心生佩服。
下午的图书馆,继续埋首书山。翻动书页的速度,像点钞员在清点重要票据。
文献综述如一座待建的城堡,卑微小李正在艰难地拼凑着前人散落的砖石,试图搭起自己理解的轮廓。
终于,带着一堆半成品笔记,下午四点,心怀忐忑地敲开了惠庆的门。
惠庆抿着孝敬的茶水,听着汇报,不时眉头微蹙,最后抬手,“行动研究、参与研究PAR、合作研究及开放的.....名目繁多却有一共同之处,承诺研究的目的在于将传统的研究范式予以扩充....”
轻轻一点拨,仿佛打开了小李脑中某个堵塞的阀门,秘诀如同武林秘籍般悄然交付。
五点二十,起身告辞,十五分钟之后,小李又闪现三教,参加《研究生学志》编辑部例会,至于为什么来此,还要说到前日马主任蛮横的拦住二八大杠,从兜里掏出一张通知,拍到面前。
“学校研究生院每年都会将文、史、哲、经、法、社会学六个学科上一年度博士、硕士研究生论文进行选登出刊,今年又要开始,各个院系都要派人当编辑,这次你去。”
于是,当历史系和法学院的两位在和哲学系的某位大神经激烈争论“社会资本的本土化定义”时,李乐则默默掏出刚刚惠庆给的社区义理关系案例,开始琢磨差序格局现代嬗变的小问题来。
从例会出来,天边又见晚霞。回家的道路再次成了大型停车场。
陷在车流里,透过后视镜瞥见自己略显疲惫的双眼,一张张文献和模糊概念在眼前飞快闪动,就像街边渐次亮起的霓虹一般迷离。
驶入马厂胡同时,两旁院墙里已亮起各家灯火。
车子准确卡进那方寸之地,尾灯熄灭,推开自家小院儿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几声不知是李笙还是李椽的“咿呀”夹在曾老师“诶诶,撒手,撒手!!”的呵斥声传来。
赶忙走进堂屋,却瞧见曾老师在掰着坐在餐桌前宝宝椅里,瞪大双眼,头顶呆毛一颤一颤,死死抓着一只白馒头往嘴里塞的李笙的小手。
“这娃手咋这么快呢?你有牙么就啃。”
“磨牙么,让娃啃就是。”一旁正在靠坐在大小姐怀里的李椽一勺勺喂着鸡蛋羹的老太太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