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规整改的艰难进程中,林瑶和苏墨又面临着一个新的严峻挑战——行业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陡然加快,公司现有的技术逐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苏墨在参加一次行业研讨会后,脸色沉重地回到公司。他径直走进林瑶的办公室,将一叠资料重重地放在桌上,说道:“瑶瑶,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糟糕。现在行业内新技术层出不穷,我们的技术已经相对落后了,如果不尽快追赶,根本没办法在市场上立足。”林瑶拿起资料翻阅着,眉头越皱越紧,资料上展示的新技术成果让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些新技术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优化了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而自家公司目前的技术与之相比,显得陈旧且缺乏竞争力。
研发部门的赵刚也察觉到了技术上的差距,主动来到办公室商讨对策。他忧心忡忡地说:“林总,苏总,目前我们的核心技术在效率和精准度上,与行业前沿水平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差距。就拿生产线上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来说,新技术能将生产效率提高 30%,而我们的系统还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且,新技术在产品质量稳定性方面也有很大提升,我们如果不及时更新,产品竞争力会越来越弱。比如,我们之前收到的一些客户反馈,就提到产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故障,这很可能与我们的技术不够先进有关。”
林瑶深知技术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她果断地说:“我们必须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不能眼睁睁看着公司被市场淘汰。赵刚,你先整理一份详细的技术升级计划,包括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预计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以及大概的研发周期。”赵刚点头应道:“好的,林总,我这就去安排。不过,研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未知的困难,而且资金投入也不会是个小数目。现在市场上的研发资源竞争也很激烈,我们要获取一些关键的技术资料和实验设备,难度不小。”
很快,赵刚便带着研发团队整理出了一份技术升级计划。计划中指出,要追赶行业技术前沿,需要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进行突破,比如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研发新型的产品材料等。初步估算,光是购买研发所需的设备和软件,就需要至少五十万的资金投入,还不包括研发人员的薪酬和实验费用。而且,整个研发周期预计至少需要半年时间,这期间还可能因为技术难题而延长。其中,研发新型产品材料这一项目,预计花费资金二十万,周期为三个月,但这一过程需要攻克材料稳定性和成本控制两大难题;引进先进生产工艺预计花费三十万,周期四个月,主要难点在于与现有生产线的适配性。
林瑶和苏墨看着这份计划,深知这是一场硬仗。但他们没有退缩的余地,苏墨坚定地说:“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试一试。资金方面,我们再想办法筹集;时间上,让研发团队合理安排,尽量缩短周期。”于是,苏墨再次奔波于各个投资机构之间,试图说服他们为公司的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然而,投资机构对于这种高风险的技术研发项目都持谨慎态度。其中一家名为“创富投资”的机构负责人陈先生表示:“苏先生,你们的项目有一定的潜力,但风险也很大。技术研发能否成功存在不确定性,而且就算研发成功,市场接受度如何也是个问题。我们需要更详细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报告,才有可能考虑投资。你看,之前也有不少公司进行类似的技术研发,投入了大量资金,最后却因为市场饱和或者技术不成熟而失败,我们不得不谨慎啊。”
与此同时,林瑶在公司内部积极协调资源,为研发团队创造更好的条件。她调整了公司的组织架构,将一些非核心业务暂时搁置,集中人力和物力支持技术研发。为了激励研发团队的积极性,林瑶还设立了专门的技术创新奖励基金,承诺如果研发项目取得成功,会给予团队丰厚的奖励。她召集研发团队开会,鼓励大家说:“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技术升级是我们公司的生死存亡之战。我相信大家的能力,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够攻克难关。等项目成功了,公司不会亏待大家的。”研发团队成员们听了,纷纷表示会全力以赴。
研发团队在赵刚的带领下,全身心地投入到技术升级的工作中。团队成员们日夜奋战,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与行业内的专家进行线上线下的交流。林晓提出了一个关于改进产品材料的新思路,经过团队的初步论证,认为有很大的可行性。于是,他们围绕这个思路展开了一系列的实验。然而,实验过程并不顺利,前几次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有一次,实验中使用的新型材料在测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导致整个实验进度延误了一周。但团队成员们并没有气馁,他们仔细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实验方案,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为了找到问题所在,林晓和同事们连续几天守在实验室,对实验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复盘,甚至精确到每一个数据的测量和每一种试剂的使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