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如山倾。
第七日,皇帝再度召见阿音。
紫宸殿内,烛火摇曳。年轻的帝王摘下冕冠,露出疲惫面容:“你说得对。我们以为给了人民表达渠道就是进步,却忘了渠道可以被设计成陷阱。如今民间呼声高涨,朕欲推行新政,但阻力重重。内阁称‘过度放权恐致言论失序’,军机处担心‘民心浮动不利边防’……你告诉我,下一步该怎么走?”
阿音静静看着他:“陛下还记得沈知白吗?”
“那个疯子?烧毁万言书、亲手炸掉第一座心祭台的叛逆学者?”
“他是唯一看透本质的人。”阿音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语言的意义不在传递信息,而在确认存在。当一个人说出‘我很痛’,他不需要解决方案,只需要一句‘我知道你在痛’。可我们的系统教会官员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给出答案??哪怕那答案毫无意义。”
她停顿片刻,从怀中取出那片银叶。
“若您真心想改,就请允许这片土地记住真相。不必立法,不必宣传,只需做一件事:在全国每一所小学的操场角落,埋下一枚‘倾听之种’。不标记,不说明,任其生长。二十年后,当今天的孩子成为父母,他们会发现某些地方的风声特别清晰,某些夜晚的雨滴仿佛带着话语。那时,自然会有新的故事诞生。”
皇帝久久不语。
良久,他提笔写下密旨一道,密封后交予内侍:“送往工部秘档房,列为‘甲字零号’,百年后方可启封。”
阿音知道,这意味着改革被推迟了一代人的时间。但她也明白,有些种子,必须在黑暗中等待破土。
***
春来之前,林知远离开了岭南。
他带着《无声录》的新篇章北上,要在各地启言堂巡回宣讲。临行那日,阿音送他至山口。
“你会回来吗?”她问。
“当然。”他笑了笑,指了指胸口,“这里还欠着一场真正的对话呢。等我把这些文字送到最后一座村庄,我就回来找你,一起种下第一批银叶。”
马蹄远去,尘烟散尽。
阿音独自回到梧桐谷。石殿已坍塌大半,唯有那根石柱依旧矗立,顶端空荡荡的,只剩一圈淡淡的光痕。
她在柱旁挖坑,将银叶轻轻放入。
泥土覆上的瞬间,耳边忽然响起一声极轻的“嗡”鸣,像是某种古老频率的苏醒。她抬头,看见一群候鸟掠过天际,排成一个奇异的符号??像“听”,又像“言”。
当晚,她梦见了沈知白。
他站在一片麦田中央,风吹动他的衣角,脸上没有往日的焦灼,反而带着少有的平静。
“你做得很好。”他说,“他们总想把语言变成工具,或是武器,或是牢笼。可你让它重新成了桥梁。”
“可桥还在摇晃。”阿音说。
“那就继续修。”他微笑,“一代人修一段,总有一天,能通向彼此心底。”
她醒来时,天刚蒙蒙亮。推开窗,发现院子里多了七个小小的土包??是村里的孩子们昨夜悄悄埋下的。每个土包前插着一根木牌,歪歪扭扭写着字:
>这里种下了“听见”
>这里种下了“不说谎”
>这里种下了“不怕痛”
>……
最中间的那个,写着:“这里种下了阿音姐姐说的话。”
她站在晨光中,忽然笑了。
笑声惊起枝头一只山雀,扑棱棱飞向远方。
数千里外,北京城郊的一座废弃仓库里,一台老旧终端突然自动开机。屏幕闪烁几下,跳出一行字符:
>**检测到大规模情感共振……
>启动应急预案:释放‘温顺语素’雾化剂……
>目标区域:全国重点教育机构……**
与此同时,某个地下实验室中,一名戴眼镜的男子缓缓摘下口罩,望着培养舱内漂浮的数十个胚胎,低声说道:
“第三代‘共感体’培育进度87%。等这批孩子出生,这个世界就再也不需要‘真声’了。”
监控镜头微微转动,红灯一闪。
而在遥远的西北边境,一座无人知晓的小庙里,一尊泥塑神像的眼珠忽然轻轻颤动了一下。它的耳朵极大,几乎垂至肩头,耳洞深处,隐约有微光流转。
仿佛,真的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