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装傻三年:从状元郎到异姓王> 第六百九十四章:血流成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九十四章:血流成河(2 / 2)

>只接收诉说。”**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陆续传来异动。

在湖南长沙,一所重点中学的心理辅导员打开尘封十年的学生档案,发现所有标记为“偏差矫正成功”的案例中,竟有八成在结案后三个月内出现失语症状,最长者至今未能重新发声。她颤抖着写下报告,首次使用“创伤性沉默综合征”这一术语,并主动申请将该校改为“倾听实验校”。

在新疆喀什,一位维吾尔族少女在校刊发表散文《我的母语会做梦》,文中回忆祖母用古老民谣讲述星空传说,却被系统判定为“非标准表达”而遭删除。文章重登后,一夜之间被转发十万次,评论区涌出数万条方言留言:“我们的语言也会做梦。”“请别让我们忘记怎么哭。”“我愿意为你翻译一生。”

在北京,原教育部大楼顶层会议室,一场秘密会议正在进行。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官员围坐圆桌,面前摆放着一份名为《共语遗产处理方案》的文件。其中一人缓缓摘下眼镜,说:“我们以为控制语言是为了稳定,可最终失去的,是人心之间的信任。现在,该还给他们了。”

他提起笔,在文件末尾签下名字,随后按下红色按钮。全国三千六百个“共语亭”同步熄灭红灯,外壳自动开启,露出内部藏匿多年的录音装置??里面存储着亿万次被截取、分析、归档的私人对话。下一秒,这些数据全部清零,硬盘物理销毁,火焰映红半座城市。

消息传到洛阳时,正值黄昏。

银叶森林再次绽放,万千光点升空,汇成一条流动的银河。林知远独自坐在操场边,看着孩子们奔跑嬉戏,大声争论谁的故事更真实,谁的梦更值得被记住。他们的笑声不再压抑,争吵也不再恐惧,甚至连哭泣都有了尊严。

穗儿跑过来扑进他怀里:“林叔叔,我今天说了三句话!老师还夸我勇敢!”

林知远笑着揉她的头发:“哪三句?”

“第一句:我不喜欢今天的菜。第二句:我觉得班长偏心。第三句……”她顿了顿,声音变小,“我想爸爸了。”

林知远心头一紧。他知道穗儿的父亲是在一次“舆情维稳行动”中失踪的,官方通报称其“涉嫌煽动性言论”,家属不得追问。可此刻,女孩敢说出这三个字,已是千难万难。

他紧紧抱住她:“你说得很好。真的很好。”

夜深了,人群散去,唯有银叶依旧低语。林知远起身走向森林深处,来到那口已被改造为“记忆井”的回音井遗址。井口不再幽暗,而是铺满发光苔藓,井壁铭文也被重新镌刻:

>**“言即生,听即救,醒即光。”**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最后一支录音笔??这是沈知白留下的遗物,据说能捕捉人类最细微的情感波动。他按下播放键,里面传出一段沙哑却坚定的声音:

>“如果你听到这段话,说明你活到了我们没能抵达的明天。不要感谢我,也不要纪念我。去做事,去说话,去爱那些还在沉默的人。记住,最勇敢的言语,往往始于一句‘我害怕’。”

录音结束,林知远将录音笔轻轻放入井中。它缓缓下沉,落入一片温暖的光晕里,如同归家的孩子。

翌日清晨,一封匿名信送达各地“倾听驿站”。

信纸由回收的共语法教材制成,墨迹略显模糊,内容却清晰无比:

>**亲爱的陌生人:

>我曾是一名共语系统程序员。

>我参与编写了识别“危险言论”的算法,设计了让儿童产生条件反射的音频训练模块。

>多年来,我告诉自己:这是为了秩序。

>直到昨夜,我家五岁的女儿做噩梦醒来,哭着说“妈妈我错了”,却说不出错在哪里。

>我才明白,我们制造的不是秩序,是恐惧。

>现在我把所有备份密钥、隐藏协议、应急通道都列在附件中。

>请用它们去修复,而不是重建控制。

>若有一天你见到我,请不必原谅我。

>但我恳求你:替我说一次对不起。**

信末没有署名,只有一个手绘的小耳朵图案,下面写着一行小字:

>“这是我学会倾听的第一天。”

同一天,全国七十二所小学同步举行“首说仪式”。每个孩子都被邀请走上讲台,说一句从未说过的话。有的说“我不懂”,有的说“我讨厌考试”,有的说“我喜欢同桌”,还有的说“我觉得政府有时候也不对”。

没有评判,没有纠正,只有掌声与拥抱。

而在遥远的北极村小学,一名学生对着麦克风轻声说:“我想念冬天的寂静。”

全场安静了几秒,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因为这句话本身,就是对“寂静”最有力的打破。

林知远站在洛阳城外的山坡上,遥望银叶森林的方向。他知道,这场革命永远不会完结。总会有人再次试图封锁声音,总会有人因言获罪,总会有一代孩子被教导“不要多问”。

但他也相信,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说,还有一个人真心听,那股源自地底深处的潮汐就不会枯竭。

风掠过耳畔,带来远方的絮语。他忽然觉得,那声音很像沈知白的笑。

他转身离去,背影融入晨光。身后,银叶摇曳,如千万张嘴在低语:

>“听见了吗?”

>“听见了。”

>“那就继续说吧。”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