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舱内,我伸手摸了摸舱内壁,是由特殊纳米密封材料紧密连接起来的,能感觉到它特别坚韧、精密。王大力在一旁说道:“这材料的分子结构很特殊,排列得特别紧密,不仅能保证舱内的空气不会跑出去,还能隔热、隔辐射,那些宇宙射线都穿不透它,给实验舱里面创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正说着,我走到了舱门附近,这舱门一下子就自动打开了,把我吓了一跳。林悦笑着说:“这是智能感应舱门,融合了先进的红外感应和压力感应技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感应到有人靠近,然后自动开门,关门的时候也很快很紧密,能保证舱内的气密性,科技感十足。”
实验舱的硬件设施那可是世界顶尖水平,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心血。种植舱里,多个六棱体舱模块有序地搭建着,里面配备了先进的无土栽培设备。特制的种植架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惯,精心地分层排列着:像草莓、生菜这些矮株植物,就放在较低的位置,方便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番茄、黄瓜这些高株植物,就放在较高的地方,这样能充分利用空间。每一层都有独立的光照、水分和养分供给系统。
我好奇地问:“这光照系统是怎么精准控制的呢?”林悦耐心地解释道:“科研人员专门为植物培育舱建立了一个‘光照波动模拟数据库’,把地球上不同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需要的光照数据都录入进去了,然后导入智能控制模块。每层光照系统还增加了‘植物光照偏好记忆芯片’,这样光照系统就能根据植物的实时生长阶段,自动、精准地调节光照。比如说,番茄在幼苗期的时候,系统会按照芯片的指令,把光源强度调整到500勒克斯,蓝光占比提高到70%,就像给幼苗披上了一层梦幻的纱衣;等植物到了开花结果期,对红光的需求增加,系统就会自动把红光比例提高到60%,还增强光照强度到1500勒克斯,让果实长得更饱满。”
在植物的水分和养分智能管道供给系统这里,林悦接着介绍:“我们新增了一套‘植物水分和养分吸收实时监测系统’,通过在植物根系培育容器里安装微型传感器,能实时监测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速度、数量等关键数据。还开发了适合每种植物生长的自适应‘水分和养分动态智能调配算法系统’,这个系统能根据植物的生长状态和环境变化,更灵活、精准地调配水分和养分的供给,不会出现给多了或者给少了的情况。要是温度升高,植物水分蒸发变快,系统就会自动增加水分供给;要是发现某种养分吸收得慢,判断可能是土壤酸碱度不合适,系统就会调整营养液的酸碱度。”
肥料培育舱采用高科技的微生物发酵技术,把植物产生的废弃物和人类的排泄物变成有机肥料。王大力说:“这舱里配备了先进的搅拌、通风、温度湿度控制系统,能保证微生物在最好的环境里发酵。把温度控制在30摄氏度到35摄氏度之间,湿度保持在70%,再定时搅拌,这样废弃物和排泄物20天左右就能变成富含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的优质有机肥料。这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还减少了对外部物资补给的依赖,对可持续的太空探索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