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提供人工技术和材料,他们提供资金和粮食。
官道翻修好之后,允许他们在一定年限内收取过路费。
可以设个20年或30年,这个具体你们再商量。
然后官道的分段也要分三六九等,不同官道的价格不一样。
就像从长安到西域的这段路,甚至还能以拍卖的形式进行,价高者得。”
李清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
“当然具体的政策,还需要各位叔伯们仔细研究。
我只有一个建议,那就是只收来回马车的费用。
相信能坐得起马车的人,也不在乎这点过路费。”
对于后世过路费的制度,李青不过多的评价。
但是在大唐,他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底线,那就是不能收行人的费用。
家里稍微有一些条件的人,一般都是马车,再不济也是牛车。
靠着双腿走官道的人,大部分都是一些穷苦农民。
如果连他们的费用也收,那就有违他自己的初衷了。
想到这里他又继续说道:
“我还有一些建议,比如说我们可以制定一些规章制度,过路费不能超过多少。
然后朝廷可以派一些巡查员调查。
如果某个路段的过路费,超过了规定了价格。
朝廷就将收回这一部分官道的收费权。”
“好,这个方法好,这个过路费的点子真是绝了。”
李世民兴奋地说道。
他想到的更多,等到二三十年以后,所有官道的收税权都收归朝廷。
那个时候朝廷岂不是又多了一大批税收?
想到这里李世民脸上不禁露出了得意的表情。
看到李世民的表情,李青大致能猜出他想什么。
于是他赶紧劝说道:
“即使将来收税权收归朝廷,二叔也千万不要再继续收税了。”
“这又是为何?”
李世民疑惑道。
“二叔要做的是为国为民的千古明君,还是暴政敛财的君王?”
“当然是千古明君了。”李世民想都没想的回答道。
“这不就完了。”
李青正色的说道:
“而且有我在的话,将来的大唐发展,肯定不需要这么点钱了。”
“好,有贤侄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李世民释怀的说道。
李青说的对,对百姓加税,不是明君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