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都是年轻人。
他们穿着颜色较为花哨的衣服。
梳着时下最时髦流行的中分头。
这条街不宽,然而却这个年代,庐县最繁华的中心商业街。
录像厅、钟表行、美发行、戏院、招待所...甚至连老庐县唯一的歌舞厅,都在这条街上。
要找票贩子,这条街绝对是最多最密集的!
苏琬目光在人群里扫过,她的视线定格在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身上。
这个年轻人叫大山。
苏琬前世打过交道。
最开始她做买卖的时候,没少从对方这里弄到好东西。
大山是个苦命的,父母原本是厂职工。
厂里出事故时候去世,赔偿金被牛鬼蛇神亲戚们瓜分。
为养活自己和年幼的弟弟,他迫不得已干这行。
此刻他正蹲在路边,嘴里叼着顺手拔的狗尾巴草,目光不断扫视过往的路人。
寻找适合自己的顾客人群。
就是他这眼神中意图太明显,容易被人误会是贼惦记上了。
苏琬没兜圈子。
牛车停在大山前面,她跳下来问道:
“有自行车票和工业券不?”
大山眼睛顿时一亮,这是大主顾!
“自行车票需要调货,明天到,工业券现在就有!”
“你要多少?”
这年代自行车不是想买就买,得需要自行车票,外加十张工业券。
自行车票都是根据厂里生产量发行出来的,指标名额非常难弄。
“分别多少钱?”苏琬问道。
“工业券一块一张,自行车票十块。”
这个价格和苏琬想象中的差不太多。
“自行车票我要一张,工业券明天跟着一块买,等见到票再给钱。”
苏琬是懂行规的。
提前说好,等明天来这边直接找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还有别的票吗?”苏琬继续问道。
“粮票、布票、糖票都有,缝纫机票收音机票那些跟自行车一样,要的话,得等明天。”
“收音机票来一张,再来十斤糖票,二十斤肉票。”
“酱油和醋以及盐先各来两张的。”
要做青团,少不了用糖。
有糖票在手,去供销社买糖能便宜至少一半。
再早几年,计划经济严格那会儿,没票寸步难行。
至于收音机?那可有大用处。
这年代,连黑白电视机都还没有大规模生产。
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节目,就是收音机听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