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内,夜色如墨,胡亥坐在书房中,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面前堆积如山的奏报,每一份都在诉说着大秦工业发展的蓬勃态势。可随着夜幕笼罩,那摇曳的烛火,昏黄而黯淡,将他的身影在墙上拉得歪歪斜斜,也让他越发深切地意识到,照明问题已然成为大秦迈向繁荣富强的一块绊脚石。
恰在此时,工部尚书墨渊步入书房,恭敬地向胡亥汇报风力发电站的后续维护进展。待墨渊话音落下,胡亥站起身来,在书房中来回踱步,每一步都踏得沉稳有力,他目光灼灼,看向墨渊说道:“墨渊,如今我大秦工业蒸蒸日上,工坊里夜间劳作的场景日益增多,可照明却还依赖着那昏暗又不便的油灯、蜡烛,这如何能满足大秦飞速发展的需求?我琢磨着,咱大秦地大物博、能人辈出,就没有办法造出一种全新的照明器具,来替代这些老旧物件吗?”
墨渊微微低头,沉思片刻,而后恭敬地回答:“陛下,此事难度着实不小。照明器具的改良,向来是个棘手的难题,其中涉及材料选取、工艺锻造等诸多复杂方面。不过,陛下既有此宏愿,臣定当竭尽全力,带领工部上下一心,放手一试。”
胡亥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的光芒:“好!即日起,你工部便广发榜文,广纳天下能工巧匠,全力投入新式照明器具的研制工作。无论所需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朕一概全力支持。”说着,胡亥转身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工部此前收集的关于物理原理的古籍,递到墨渊手中,“这里面记载着一些光学、电学的原理,或许能为你的研究提供些许思路。”
墨渊双手郑重地接过古籍,跪地叩首:“陛下放心,臣定不负所托,必当全力以赴。”
自那之后,墨渊便一头扎进了工部工坊。他迅速命人张贴榜文,不出几日,工坊里便汇聚了来自大秦各地的能工巧匠。这些工匠们,有的背着木箱,里面装着各式各样精巧的工具;有的则拿着自己平日里记录奇思妙想的竹简,满怀热忱地齐聚于此,共同为研制新式照明器具而拼搏努力。
胡亥也常常亲临工坊,与众人一同探讨研究。一日,胡亥在工坊中,看着摆放得密密麻麻的各种试验材料,脑海中灵光一闪,提出想法:“我听闻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若是将它打磨制成细丝,用作发光材料,你们觉得可行吗?”墨渊等人听后,觉得十分新颖,当即依言尝试。
工匠们小心翼翼地拿起石墨,用特制的刀具一点点地将其打磨成细丝。这石墨丝纤细脆弱,稍有不慎便会折断,工匠们屏气敛息,仿佛在雕琢一件稀世珍宝。好不容易制成石墨丝,他们又将其安装在特制的底座上,连接上简单的电路。当电流接通的瞬间,那石墨丝果然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刹那间照亮了整个试验区域。可还没等众人欢呼出声,仅仅维持了短短几秒钟,石墨丝便“啪”的一声烧断了,试验宣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