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亥带着新研制的武器在朝堂上威风凛凛地展示了一番,那新型冲锋枪的精湛工艺与强大威力,瞬间引得满朝文武的惊叹与赞颂。一时间,朝堂之上赞誉之声此起彼伏,“陛下圣明,我大秦有此神兵,定能开疆拓土,威震四方!”大臣们纷纷跪地拜服,眼中满是敬畏与尊崇。
在胡亥的大力推动下,大秦的军事革新如汹涌浪潮,势不可挡。而此时,胡亥那充满野心的心中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深知,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高效的通讯犹如军队的神经中枢,至关重要。于是,他那锐利的目光投向了小型移动通讯设备的研制,心中暗自盘算着,若能拥有便捷的通讯工具,大秦军队的战斗力必将大幅提升。
胡亥再次召集工部的工匠们,宫殿内气氛凝重,工匠们整齐排列,心中既紧张又期待。胡亥身着华丽的龙袍,头戴冕旒,目光炯炯地扫视着众人,认真说道:“朕要你们研制一种小型的移动电台,要轻巧便携,士兵能背在肩上,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及时传递消息。”工匠们听闻,虽面露难色,毕竟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对未知领域探索的兴奋也在他们眼中闪烁。
在咸阳城外那座充满忙碌身影的工部工坊里,新一轮的研究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工坊内炉火熊熊,照亮了每一个角落,工匠们的脸庞被映得通红。他们首先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在缩小电台体积的同时,又能保证其功能不受丝毫影响。这犹如在狭窄的钢丝上跳舞,稍有不慎便会跌落深渊。
他们纷纷查阅各种古籍资料,希望能从先人的智慧中寻找可能的灵感。那堆积如山的古籍被一页页翻开,泛黄的纸张在手中摩挲,工匠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然而,大多数时候,他们只能失望地摇头,继续在知识的海洋中苦苦寻觅。
负责电路设计的首席工匠李明,整日对着图纸冥思苦想。他的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疲惫,但却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他尝试了各种不同的电子元件,将它们像拼图一样不断组合、调整线路布局,试图找到最优化的方案。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冒险,每一次失败都让他更加坚定。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他终于发现,将某些功能模块进行整合,可以大大缩小电路板的面积。这一发现让他欣喜若狂,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整合后的电路稳定性欠佳,时常出现信号中断的情况。这就像是刚搭建好的高楼,突然出现了摇摇欲坠的危险,李明和他的团队不得不重新投入到紧张的研究中。
与此同时,在材料选择上,工匠们也费尽了心思。他们需要找到一种既轻便又能保证信号传输质量的材料来制作电台外壳。这谈何容易,他们对各种矿石、木材、金属进行反复试验,评估其绝缘性、导电性和重量。每一种材料都经过了严格的测试,从硬度到韧性,从导电性到抗干扰性,一丝一毫都不能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