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冶炼出合格的钢铁,工匠们日夜守在熔炉旁,不断调整火候和配料比例。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他们终于成功炼出了坚韧的钢铁。
在造船工艺上,墨渊参考了古代船舶的设计理念,又结合现代的力学知识,对船身结构进行了大胆创新。他设计了一种双层船壳的结构,中间填充特殊材料,既能增强船身的强度,又能起到隔音、隔热的效果。
为了让钢铁巨轮具备更强的动力,墨渊和工匠们尝试了多种动力方式。起初,他们考虑使用风力驱动,但发现风力受天气影响较大,难以保证战船的稳定航行。后来,他们又尝试利用水力驱动,经过多次试验,终于研制出一种高效的水轮机。这种水轮机通过水流的冲击带动桨叶旋转,从而为战船提供动力。
在武器装备方面,胡亥又提出了新的设想,要求在钢铁巨轮两侧都加装火炮和加特林,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火力覆盖。墨渊深知此任务艰巨,但在胡亥的鼓舞下,毅然领命。
工匠们首先对加特林的安装进行了优化。他们打造了特制的旋转支架,使加特林能够灵活调整射击角度,无论是对前方、侧方还是后方的敌人,都能迅速做出攻击反应。同时,为了保证加特林在射击时的稳定性,在支架底部增加了减震装置,减少了射击时的后坐力影响。
而在火炮的研制与安装上,更是耗费了大量心血。墨渊带领工匠们参考现有的投石机原理,结合钢铁巨轮的承载能力与海战需求,对火炮进行了反复改良。他们打造出的火炮炮身坚固,能够承受强大的发射冲击力。为了使火炮在船上的安置更加稳固,专门设计了一种可调节角度的炮架,既能灵活调整射击角度,又能保证火炮在发射时的稳定性。在火炮的弹药方面,工匠们不断尝试不同的火药配方,经过多次调整,最终研制出了爆炸威力更强的弹药。这些弹药装填方便,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发射准备,大大提高了火炮的作战效率。
经过数月的日夜奋战,第一艘钢铁巨轮终于在众人的期待中下水了。这艘巨轮长达五十丈,船身宽阔,气势恢宏。船头高高翘起,宛如一头咆哮的巨兽;船身两侧,加特林与火炮整齐排列,加特林闪烁着寒光,火炮炮口散发着冰冷的金属光泽,仿佛在向敌人宣告着大秦海军的威严与不可战胜。
胡亥得知钢铁巨轮研制成功,亲自来到海边观看试航。当他看到那巨大的钢铁巨轮在海面上乘风破浪,如履平地时,不禁龙颜大悦:“墨卿,你可真是我大秦的栋梁之才啊!有了这钢铁巨轮,何愁倭国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