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仅仅以京城来讨论。
这个最应该实行平抑物价政策的地方,表现如何呢?
(以49年京城解放的物价为参考)
去年九月一日,本年度第二批援助粮在市面上售罄,米价猛涨。
下午一点,米价从75元一斤涨到了116元一斤。
下午五点,涨到190元。
九月二日,涨到210元。
后来,九月中旬,丑国的第三批援助粮到达之后,粮价稳定了一个多月。
然后十月末,由于华北产棉区和灾区缺粮,粮价又开始猛涨。
11月10日,涨到440元。
12日,涨到800元。
到春节期间,白面由每斤2400元涨到2800元,米价从1400元涨到2000元。
如果说粮价只是因为粮食的供求不同,不代表货币的波动。
那就再拿煤块举例,11月10日,煤块每吨8.1万元。
到了11月12日,涨到16.5万元。
很显然,在现在华夏的产业结构之下,粮食的波动,就直接影响着各宗商品的物价。
我们会说旧币已经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赤字严重的情况下,故宫对于货币的调控,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
物价稳定,无非就是国家进行调控,生产资料多了,国家就高价入场,保证物价不降。
生产资料少了,国家就降价抛售,保证物价不升。
但这一切的前提,都得是国库有钱。
调控一个五万万人口的国家,出手一次的数目,都是天文数字。
经济问题随着大建设爆发出来,京城方面已经深刻的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看着货币的崩溃坍塌,谁能不心疼自责呢?
但说到底,还是没有经验。
他们都是一边摸索着,一边建设着国家。
但庆幸的是,子任同志的未雨绸缪,将生产资料提高到金本位之上,将经济模式转变为集体经济。
这才巧妙地化解了这个矛盾。
所以在其他国家,一旦出现这种规模的货币危机,多是会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