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信件看完,宋濂立即招来了自己的副将。
说来也无奈,宋濂原本只是一介文臣,统兵之事着实与他没有什么关系。
但没办法,大梁的武将并没有多少,这也是因为上一任皇帝,也就是刘子玉的大哥,他的身后是文官集团。
因此,重文抑武,武将并没有什么好的发展,自然也就不会萌生出什么人才。
到了刘子玉时期,刘子玉又没多少可信任的人。
毕竟他的皇位,说白了其实是捡来的,若不是大哥暴毙,现在刘子玉还在猪圈里吃猪屎呢。
手上就宋濂这么寥寥几个人可以用,所以宋濂不得不顶上,也幸好读过几年兵书,也不算是一窍不通。
副将快步跑来,宋濂安排道:“边境冲突在加大点力度制造混乱,潜入更多的人进去,我们的人成功了,得派人接应他们,同时迅速调派大军陈兵边境,只要大秦宣战,我们也立即入场,先占下几座城市,有心算无心,大秦绝对没有我们快。”
“几座城市到手,到时候我们也有底气去和大秦谈判,看是一起瓜分了郑国,还是与我们打一场了。”
这个计划本质上是为了给现如今的局面添一把火。
将大秦拉下水,只有这样,北边才能乱起来。
所以,早在计划制定好不久,大梁就已经在边境周边的城镇内屯兵了。
表面上虽然只有那点军队在与郑国摩擦,但实际上早已经有十几万大军虎视眈眈了。
只需要一声令下,两到三天时间内便能集结完毕,直接攻打郑国。
郑国也势必反应不过来,南北战线都开打,郑国根本就不可能挡得住。
只要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拿下郑国的几座城市,就能向大秦证明他们大梁的实力。
接下来谈判就好的多了。
如果大秦的野心够大,势必不会与他们周旋,合作才是双赢最好的办法。
两方一同瓜分了郑国,甚至还有能力一同瓜分整个北方。
当然,也不排除大秦要硬刚下去的可能。
那样就只能打了,到时候他们随便换个理由摇身一变,立马就能从侵略者变为支援者。
支援郑国抵抗大秦,同时也能号召周边小国一同加入,毕竟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明白。
为此,他早已经派人走访过周边诸国了。
两手准备,宋濂自认为已经做的足够完美。
无论大秦如何做,他们都有应对的方式。
总之,冲突的主要中心点并不在大梁,而是在郑国,就算打的天昏地暗,他们大梁也无所谓。
但说实话,宋濂依旧还是希望能够与大秦达成共识,两方一同吞了整个北部,这也是他们一开始否决郑国想要重新联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