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太太是长辈,故而她是向梁太太介绍魏妤。
魏妤主动唤了句,“梁太太好。”
梁太太见许笙已然恢复正常,也不好再多问,究竟是何事。
视线转向魏妤,笑得婉约,“不必这样客气,你跟笙儿是好友,那唤我梁姨就好。”
魏妤应了句“是”,便没再出声。
梁太太指尖握着手机,笑着出声,“你们先聊,我还有事。”
这是要出去的意思。
所谓有些事,不过是借口。
毕竟笙儿好友来了,她总不能还在这里,挡着闺蜜说悄悄话。
往常她不会考虑这些,多的是人看她眼色。可如今不同,她喜爱笙儿,那么便想考虑笙儿的感受。
况且,她还想在这,多住几日。
前提却是,梁老爷子不会追至京城来,而能拦得住的,也唯有梁砚邶了。
许笙轻声开口,“妈妈,我送你。”
愧疚。
梁太太刚来,她让魏妤过来便罢了,还落下梁太太,转而陪魏妤。
不合适。
即便,梁太太说的是有事先出去。可她依旧过不了心里那关。
故而才有了这句。
送至门口,她心中还好受些。
梁太太手腕微抬。
这是不必相送的意思。
许笙脚步微顿,没再坚持。
许是看出许笙的不好意思。
梁太太走前提了句,“不必担忧,我在京中也是有好友的。”
这话,并非是随口说的。
年轻时,她与燕太太便是笔友。当时,虽也可通电话,可她们享受那种期待回信的过程,默契地皆未提过电话之事。
后来,受到互联网的冲击。
书信愈来愈少见,她们才转为手机聊天,亦或是视频,可频率增了,味却淡了。
故而,她十分期待与燕太太的见面。
也许是心情好,临走前她脚步微顿,视线转至许笙同魏妤的方向。
眨眼。
随后关门。
许笙心中泛起涟漪。
是羡慕的。
梁太太的心态,当真是极好,或许,她该向梁太太学习的。
她这样想着,魏妤便艳羡地说了句,“你这婆婆,看起来比梁先生还有活力。”
许笙微顿,跟着笑了声。
依照魏妤的性子,是不会多加评论梁砚邶的。
有此一句,除了真心羡慕梁太太的状态,想来还有引她往积极方面靠的意思。
“慎辞总说,妈妈想一出是一出,可我看来,心态年轻才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