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孙:(模仿岐伯的语气)岐伯说:“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小岳:(皱着眉头)又听不懂了,这也太文绉绉了。
老孙:(耐心地解释)岐伯是说,黄帝问的问题意义很深远。治理民众和治理自身,治疗别人和治疗自己,治疗小病和治疗大病,治理国家和治理家庭,没有违背事理而能治理好的,只有顺应事理才行。这里的顺应,不只是说阴阳、经脉、气血的逆顺关系,百姓也都希望能顺从他们的意愿。
小岳:(若有所思)嗯,有点道理。那黄帝接着又问啥了?
老孙:(继续模仿黄帝)黄帝曰:“顺之奈何?”
小岳:(抢答)这我知道,是不是问怎么顺应啊?
老孙:(竖起大拇指)嘿,你还真聪明。黄帝就是问怎么顺应。
小岳:(得意地笑)那岐伯咋说?
老孙:(模仿岐伯)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小岳:(挠挠头)这前三个我懂,进一个国家问风俗,进别人家里问忌讳,上厅堂问礼节,这临病人问所便又是啥意思?
老孙:(解释道)就是面对病人,要询问病人觉得怎样才舒适。比如说病人喜欢喝热水还是凉水,喜欢躺着还是坐着之类的。
小岳:(点点头)哦,明白了。这了解病人喜好对治病很重要吗?
老孙:(肯定地说)那当然重要了。通过了解病人的喜好,能更好地判断病情,然后对症下药。
小岳:(好奇地问)那黄帝有没有接着问怎么判断病情啊?
老孙:(笑着说)你还真猜对了。黄帝曰:“便病人奈何?”就是问怎样使病人感到舒适,通过什么来判断病情。
小岳:(迫不及待地问)岐伯怎么回答的?
老孙:(模仿岐伯,边说边比划)岐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小岳:(惊讶地张大嘴巴)这也太多了,我记不住啊。你再给我讲讲。
老孙:(耐心地解释)如果是体内有热而患消瘅病的,就适宜用寒凉的治疗方法;属于寒邪在体内的病症,就适宜用温热的治疗方法。胃中有热,食物消化快,人会心慌、容易饥饿,肚脐以上皮肤发热;肠中有热,大便像糜粥一样色黄,肚脐以下皮肤发凉。胃中有寒,会腹胀;肠中有寒,会肠鸣、泄泻。胃寒肠热,会腹胀且泄泻;胃热肠寒,会很快感到饥饿,小腹部疼痛胀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