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立即召来少府杨阜,在书房中吩咐道:"杨少府,将这些棉花全部送往织室,命织工精心制作四十多件棉袍。
先分发给三公九卿和各军主将。剩下的棉袍全部送回敦煌、酒泉,交给当地太守分配。"
他顿了顿,继续道:"告诉他们,这几年辛苦了。寒冬将至,穿上保暖,别着凉。"
杨阜闻言,眼中闪过感动之色:"诺!大王是否要留一些自用?"
魏武摆摆手:"不必了。先紧着大臣和将领们来,等明年产量多了再说。"他忽然想起什么,"对了,记得给陛下也送一件,不得有误。"
"臣明白。"杨阜深深一揖。
……
数日后,王宫大殿内烛火通明。
魏武并未大张旗鼓操办魏胤的抓周礼,只是简简单单地召集了三公九卿前来观礼。
殿中央铺着一张崭新的红毯,上面摆放着各式物件:青铜剑、竹简、算筹、官印、农具等,每一样都代表着不同的前程。
师昭将穿着锦缎小袄的魏胤放在红毯中央,小家伙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四周。众臣屏息凝神,都想看看这位凉国世子会作何选择。
然而魏胤却只是在物件间爬来爬去,时而摸摸这个,时而碰碰那个,最终竟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
殿内顿时一片哗然,众臣面面相觑。
"再加些物件。"师昭轻声吩咐侍女。
很快,更多的物品被摆上红毯:精美的漆器、五彩的丝帛、小巧的乐器...可魏胤对这些依然兴趣缺缺。
他突然停下动作,直勾勾地望向高座上的魏武,黑葡萄般的眼睛里闪着奇异的光彩。
……
魏武见状,心中微动。
他起身走下台阶,在众目睽睽之下来到红毯前蹲下,张开双臂笑道:"儿啊,可是看上了父王身上的什么东西?"
魏胤顿时破涕为笑,手脚并用地朝魏武爬来,小脸上写满了渴望。
魏武爽朗大笑,索性盘腿坐下,将儿子揽入怀中。
小家伙立刻在他胸前摸索起来,肉乎乎的小手在衣襟间翻找。
突然,魏胤眼睛一亮,用力拽出一物——正是刘协赐予魏武的那枚白玉佩!
小家伙紧紧将玉佩抱在胸前,笑得见牙不见眼。
殿内先是一静,继而议论纷纷。
杨阜率先上前行礼:"恭喜大王!世子不慕俗物,独爱美玉,正是君子之德!"
曹操也拱手道:"世子不取世俗器物而择王身佩玉,正应《孝经纬》'父子之道,君臣之义'!此乃大吉之兆!"
魏武面上带笑,一一谢过众臣贺喜,心中却掀起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