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总监展示着惊人数据:“通过区块链溯源系统,每颗槟榔的生长、加工、运输信息都可查,这让我们的溢价率提升了40%。”更具突破性的是“产业金融”创新,政府引导基金与企业合作,推出“槟榔贷”,为种植户提供低息贷款,用未来的收益作抵押。
民生赋能:从就业到共富的跨越
基地的食堂里,午餐时间热闹非凡。本地员工张大姐捧着饭盒笑道:“以前在省城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拿月薪1.5万,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她的量子手环弹出消息,本月的绩效奖金又多了3000元——这是企业利润的10%作为员工分红。
陈行甲的“民生账本”上,数据同样亮眼:基地直接带动就业8000人,间接拉动上下游产业5万人;政府税收中,槟榔产业贡献占比从20%跃升至45%。更令人欣喜的是,县里用税收反哺教育,新建的量子学校已投入使用,孩子们戴着VR眼镜“走进”槟榔种植园学习现代农业。
时代答卷:政企协同的可持续密码
当夕阳为厂区镀上一层金色,沈知意与陈行甲站在观景台上,看着智能物流车排队驶出大门。车载量子屏显示,这批货物将通过磁悬浮专线运往港口,48小时后抵达欧洲超市。“这种模式就像一棵大树。”沈知意指着全息投影中不断扩张的产业链,“企业是树干,提供成长动力;政府是土壤,滋养发展根基;而老百姓,就是枝头的累累硕果。”
陈行甲的智能眼镜突然弹出省委发来的贺电:星芒模式被列为全省“政企合作典范”,即将在全省推广。他转身笑道:“沈总,看来我们这次的尝试,真的找到了产业发展的金钥匙。”远处,新落成的“槟榔文化博物馆”正在调试全息展览,仿佛在诉说着:当科技、资本与政府智慧相遇,传统产业也能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