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个夜晚,EDA团队的灯光都是整个办公室最后熄灭的。白板上的公式被反复推演,代码被一遍遍重构,为了一个微小的性能提升或者一个潜在的Bug修复,团队成员们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然后又一起埋头苦干。
林轩虽然不能全程参与编码,但他几乎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和李志远以及团队核心成员进行深入的技术讨论。他常常能一针见血地指出算法设计中的瓶颈,或者提出一些看似异想天开、却又能巧妙解决问题的优化思路。他那超越时代的视野和对底层逻辑的深刻理解,让李志远这位技术大牛也常常感到惊叹和佩服。
“林总,您对时序传播和串扰耦合的理解,简直……不像这个时代的人。”一次深夜的技术攻关后,李志远忍不住感慨道。
林轩只是笑了笑,没有过多解释,将话题引回了技术本身。
终于,在经历了近三个月的艰苦奋战后,芯启科技的第一款STA点工具的核心引擎——代号“追光者”(Light Chaser)——初步成型了!
为了验证“追光者”的真实能力,李志远选择了一个公开的、规模相当大的基准电路,这个电路也被业界广泛用于评估各种STA工具的性能。他将同样的电路网表和时序库,分别输入到“追光者”和一台装有当时最新版本Synopsys PrimeTime(业界公认的STA标杆工具)的工作站中,进行时序分析。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紧紧地盯着两台工作站的屏幕。
PrimeTime开始运行,屏幕上滚动着密密麻麻的日志信息,CPU占用率迅速飙升。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大约半个小时后,PrimeTime终于给出了分析结果:关键路径延迟、时序违例数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