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了,难度很大。”负责对外联络的退休工程师顾问老刘摇了摇头,“贝尔实验室几经分拆重组,很多早期的档案资料都散失了。CCETT那边,法国人的保密意识很强,而且很多内部报告都是法语撰写,我们即使拿到,翻译和解读也需要时间,更别说要证明其‘公开性’在法律上的难度了。”
团队的气氛有些沉闷。大家都知道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但面对浩如烟海、真假难辨的历史信息,以及语言和地域的障碍,确实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林轩看着大家疲惫而焦虑的脸庞,沉默了片刻。他知道,必须给出更具体、更精准的“导航”,否则这支“考古队”很可能在无边无际的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回忆着前世看到的一些关于MP3专利历史的零星记述和争议焦点,开始勾勒几个关键的线索:
“第一个方向,继续深挖德国本土的研究。”林轩说道,“弗劳恩霍夫研究所虽然是MP3的主要贡献者,但他们并非凭空创造。重点关注一下上世纪80年代后期,德国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University of Erlangen-Nuremberg,弗劳恩霍夫IIS研究所的依托大学)电子工程系或者声学研究所,有没有一些与‘音频信号的感知冗余度分析’、‘基于听觉模型的自适应量化’相关的博士论文或者研究项目报告?特别是关注一位名叫Dieter Seitzer的教授和他学生的研究方向,我隐约记得他好像在更早的时候就做过类似的研究。”(林轩“恰好”记起了这位在MP3技术发展早期起到重要作用,但名气不如其学生Brandenburg响亮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