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2002年底。启明芯深圳研发中心新大楼的启用带来的兴奋劲儿尚未完全消退,“蜂鸟”功能手机SoC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关键模块的仿真验证和初步集成工作,捷报频传。虽然距离最终流片还有一段距离,但项目负责人陈家俊和基带负责人张建华已经向林轩汇报,核心的GSM/GPRS基带算法仿真结果非常理想,功耗控制也初步达到了设计目标。整合了“灵猴”Gen 1 GPU核心的多媒体子系统也已完成初步验证,可以在FPGA原型上流畅运行基础的图形界面和MP3播放。
基于这些积极的内部进展,林轩认为,是时候向那个高高在上的“功能机之王”——诺基亚(Nokia,或平行世界中其在芬兰的对应巨头,为叙述方便仍称诺基亚)发出正式的“叩门”信号了。
在此之前,启明芯欧洲分公司的总经理弗兰克·穆勒(Frank Müller)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与诺基亚采购部门的中低层人员进行过一些非正式的接触和信息传递,主要介绍了启明芯在MP3/DVD领域的成功以及正在研发高性能、低成本手机芯片的计划。诺基亚方面对此的回应一直比较冷淡和程式化,毕竟,对于这家年出货量数亿部、占据全球手机市场近四成份额的巨无霸来说,每天想要向他们推销芯片方案的亚洲小公司多如牛毛,启明芯在MP3领域的名气,还不足以让他们真正重视起来。
但弗兰克·穆勒是个经验丰富、韧性十足的销售老将。他没有气馁,而是利用启明芯在全球消费电子领域日益增长的影响力(Pioneer V2在欧洲依然热销),以及通过一些行业会议和技术论坛,持续地向诺基亚传递启明芯的技术实力信息。特别是关于启明芯在SoC集成度、低功耗设计以及自研EDA工具方面的独特优势,引起了诺基亚内部一些技术人员的注意。
终于,在启明芯深圳研发大楼高调启用、彰显其强大研发实力和雄厚资金储备之后,诺基亚方面似乎松动了一些。弗兰克·穆勒收到了一封来自诺基亚芬兰总部一位采购总监的正式邮件,表示诺基亚愿意派出一个小型技术评估团队,前往启明芯香港总部或深圳研发中心,进行一次初步的技术交流和供应商资质评估。
这个消息让启明芯上下都为之一振!虽然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距离真正拿到订单还遥遥无期,但这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突破口!一旦能够打入诺基亚的供应链,哪怕只是从低端机型开始,其带来的订单量和行业影响力,都将是革命性的。
林轩对此高度重视,亲自指示由赵晴鸢牵头,协调香港总部、深圳研发中心以及欧洲分公司的相关人员,组成最高规格的接待和技术交流团队,务必给诺基亚留下专业、强大、值得信赖的第一印象。
十二月初的香港,天气微凉但阳光明媚。诺基亚的技术评估代表团如期抵达。团队由三人组成:一位是负责基带芯片采购的资深经理,名叫佩卡·萨洛宁(Pekka Salonen,虚构);一位是负责手机平台软件架构的高级工程师,名叫安蒂·科尔霍宁(Antti Korhonen,虚构);还有一位是负责供应链质量和可靠性评估的专家,名叫英格丽·拉尔森(Ingrid Larson,虚构,瑞典人,体现诺基亚的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