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浩端起面前的清茶,呷了一口,语气中充满了对自己帝国技术实力的绝对自信,
“让他们折腾去吧。”
“或许,等他们烧掉几十亿美金,撞得头破血流之后,才会明白,显示面板的水,到底有多深。”
类似的场景,几乎在同一时间,也发生在LG Display的总部。
其高层虽然也对启明芯的“大手笔”感到惊讶,但主流的判断与三星出一辙——
轻蔑,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又一场“华夏式”的、缺乏核心技术支撑的“大跃进”闹剧。
他们更愿意相信,启明芯此举,更多的是一种姿态,
一种试图向上游产业链渗透、以获取更好采购条件的商业策略,
而非真正具备了挑战他们垄断地位的实力。
然而,就在高丽双雄还在对“东方屏”计划嗤之以鼻、隔岸观火的时候,
一些来自产业链上游的、令他们始料未及的细微变化,却开始悄然发生。
京城,华耀光电AMOLED研发中心。
在启明芯“技术天团”进驻后的短短三个月内,这里的研发氛围和进展速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启明芯的“盘古”EDA平台针对显示面板驱动IC设计和TFT阵列优化的专用模块,
让华耀光电的设计工程师们如获至宝,设计效率和仿真精度提升了数倍。
“伏羲”AI平台则像一个无所不知的“超级工艺大脑”,
通过对实验产线海量数据的深度学习,不断优化着蒸镀、光刻等核心工艺的参数组合,
将原本如同“玄学”般的良率控制,变得越来越“科学化”和“可预测”。
更让华耀光电技术团队感到震惊和狂喜的,是林轩那几次“神来之笔”般的远程技术指导。
比如,在解决困扰他们许久的OLED蓝色发光材料寿命衰减过快的问题时,
林轩仅仅通过视频会议,听取了他们的技术瓶颈描述,
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可能出在材料的激子三重态管理上,
并“不经意”地提及了一种当时国际上还处于最前沿研究阶段的、
基于“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原理的新型材料体系和器件结构!
这个提示,直接为华耀光电的材料科学家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让他们在蓝色OLED材料的研发上,少走了至少两三年的弯路!
在这种“降维打击”般的外部技术强援和内部研发潜能被全面激发的双重作用下,
华耀光电的AMOLED项目,如同插上了火箭助推器,进展速度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