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看没有,你就没换。”吴永芳点道。
班长甲不太服气,他说道:“连长,俺也换呀?”
“换!”
……
十轮炮后,吴永芳带着他的连,沿着山上的土路,在石王臣和齐尔哈朗的注视下,狼狈的带着七八名‘俘虏’撤离了炮台顶北坡。
而石王臣则顺势带着自己的五个汉军旗牛录占领了此地,至于剩下那两个满军旗牛录,则还给了齐尔哈朗。
随后齐尔哈朗又命令另一汉军参将,如法炮制将东侧的山头也拿了下来。
解除了左右两翼后顾之忧的齐尔哈朗,这才带着大部队,缓缓穿过山口,来到了两河交汇处的三角洲地带。
而郑成功,已经把部队部署在虎头山西侧,摆开阵型等候齐尔哈朗多时了。
“将军,侦查连回报,敌人进来了,但没有全进来。还有五个汉军旗牛录留在口子外。看旗帜,应该是伪清摄政王齐尔哈朗。”尚贤走到郑成功身边禀报道。
“还真给我面子啊,摄政王都来了。”郑成功嘀咕了一句后,说道:“所有人准备战斗!”
由于两河三角洲地带地势狭窄,因此大部队根本摆不开。而虎山阵地又和郑成功带领的主力在三角洲上形成犄角之势,两者可以互相支援。
因此齐尔哈朗决定满军旗暂时按兵不动,汉军旗十二个牛录分成三批,每批900人轮番沿着东边的山麓冲击相对孤立,但是部署着火炮的虎头山阵地。
一个小小的虎头山阵地值得齐尔哈朗安排这么多兵力攻打,也足以看出齐尔哈朗对此战的重视。
“预备,放!”炮兵连连长张江命令道。
由于山地道路崎岖,再加上构建简易炮兵阵地和道路需要时间。招讨军用了2000人耗费了三日时间,才运了一个炮兵连的装备弹药上来。
而且这个炮兵连的一门崇祯十四年式12磅榴弹炮在运输途中还翻下了山,摔坏了。因此实际上在虎头山上的炮兵手里实际上只有五门榴弹炮可用。
在汉军旗这边吸取了之前阿巴泰打郑成功时的经验教训。他们加强了楯车,将原来的楯车进行了改进,在木质的盾牌后面又堆上了沙袋。
虽然加大了楯车的重量,但由于将推车的人手由原来的2人增加到4人。因此楯车的速度也没有降低多少。不过经过这一番改进的楯车,在对火炮防御力上取得了极大地提高。
这种改进型楯车,已经可以在一公里以上的距离上抗下几发12磅炮炮弹了。不再像以前一样一发就被打垮。扛下霰弹那就更不在话下。
不过崇祯十四年式榴弹炮也进行了改进,发射方式由原来的火捻点燃,变成了使用拉火管拉发。因此每门炮后面都带了一个很长的拉发绳。
这种发射方式极大的提高了火炮发射的成功率,并提高了发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