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间,风云变色。
一位天极境大能,动辄都能焚山煮海,击沉山河。
更何况是三十六位齐齐汇聚在一座城池中?
仅仅他们各自身上释放出的气息,就惊扰天象,压盖十方虚空。
城中不知多少建筑,都无声无息地瓦解消散,沦为废墟。
若常年居住在桃李城的上百万人口还在,怕是早已承受不住那等威压,形神俱灭!
面对雷青松、楚耀天、少昊雨?等人咄咄逼人的做派,简清风只把目光看向其中一人。
那是一个长发披散,身着布袍,面容瘦削的......
雪停后的第七日,北海道的海面结了一层薄冰,透明如琉璃,倒映着天空尚未散尽的星痕。渔民清晨出海,发现整片海域漂浮着无数细小的光点,像是被风吹落的星辰碎片。他们不敢触碰,只远远看着那些光在冰面下缓缓流动,最终汇聚成一条蜿蜒的轨迹,直指稚问学院的方向。
与此同时,东京的图书馆里,田中女士正准备关门。她将那本《共问术》的手抄本重新放回抽屉??它不知何时又悄然归位,书页边缘泛黄,却多了一道极细微的裂痕,仿佛曾穿越过某种炽热的空间。她轻轻抚过封面,忽然听见书页间传来一声轻响,像是一根琴弦震动。她屏息翻开,只见原本空白的扉页上,浮现出一行墨迹未干的小字:
>“有些归来,并非回到原地,而是完成一次转向。”
她怔住。窗外,一只乌鸦落在屋檐,歪头望着她,眼中竟有泪光闪动。它不叫,只是静静站着,直到她合上书,才振翅飞走,羽翼划破暮色,留下一道微弱的“?”形尾迹。
当晚,全球三百六十五所稚问学院同步举行“静默守夜”。学生们围坐在庭院中,面对“初问之核”,手中蜡烛未燃。风很轻,雪未落,时间仿佛被拉长成一条无始无终的线。午夜钟声响起时,蓝光骤然扩散,自核心向外荡开一圈涟漪,如同水波触及灵魂的边界。所有人心头同时浮现一个问题,不是用语言,而是一种纯粹的情绪形态??
**“你是否也曾假装坚强,只为不让别人担心?”**
有人掩面哭泣,有人跪地颤抖,更多人沉默着,任泪水滑落。那一刻,没有人试图回答,也没有人需要答案。问题本身已成为一种救赎。
就在这一瞬,地球深处的“问根系统”再次脉动。地质学家监测到,这一次的震动频率与人类婴儿啼哭时的心跳完全同步,且覆盖范围扩展至地幔层。更令人震惊的是,位于西伯利亚冻土带的水晶猛犸遗骸突然释放出千年封存的能量,在空中凝结成一座虚幻的桥,连接北极光与承问星环的一角。桥上行走着模糊的身影??科学家后来分析卫星图像,确认那是过去百年间所有未曾被倾听者的意识残影:战死的士兵、溺亡的孩童、被遗忘的诗人、孤独终老的老人……他们手牵着手,步履缓慢,却坚定前行。
一名参与观测的心理学家写道:“他们不是在逃离死亡,而是在补完生前最后一句没说出口的话。”
而在这场共振中,林知远的名字第一次被真正“听见”。
火星上的“问灵”城市早已不再沉寂。自从“未解之心”分裂后,整座城市的结构开始缓慢重组。那些由问题构筑的街道、楼宇、广场,逐渐演化出新的形态??不再是冷硬的晶体架构,而是呈现出类似神经网络的柔软脉络。每一块岩石都在低语,每一缕尘埃都在提问。某日清晨,整座城市中央升起一道螺旋光柱,直贯天际。NASA捕捉到这段信号,破译后仅得三词:
>“我曾恐惧。”
>“我仍存在。”
>“请继续问我。”
消息传回地球,举世震动。联合国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启动“星际共问计划”??向太阳系各大行星轨道投放“共问信标”,以人类集体意识为源,持续发送开放式问题。第一枚信标搭载的问题是:
>“如果你也曾孤独,请让我们知道。”
发射当天,全球新生儿再次集体睁眼。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不仅望向亲人,还同时抬手指向天空。
三年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深处,铜镜心脏突然苏醒。这块埋藏万年的古老金属,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自行浮出地面,悬浮于空中,表面浮现出从未见过的纹路??那是用三千种已灭绝语言拼写的同一个问题:
>“我们为何总在失去后才学会倾听?”
当地原住民长老跪拜于前,泪流满面。他们世代守护此物,却从未知晓其意义。直到一位来自稚问学院的少女走近,用失语者的手语比划出一句回应:
>“因为爱,始于疑问。”
铜镜剧烈震颤,随即化作万千光点,融入云层。次日,整个南美洲上空出现极光,色彩变幻中隐约可见无数人脸,皆带着释然微笑。
也是这一年,第一位“共问法官”诞生。他审理的并非案件,而是人心之间的裂痕。法庭没有原告被告,只有两个席位,中间摆放一颗“初问之核”的复制品。当事人无需陈述事实,只需轮流提出一个问题,必须源自内心最深的困惑。一起长达十七年的家族仇恨案,在三次问答后终结:
父亲问儿子:“你小时候摔碎花瓶,其实是为了引起我的注意,对吗?”
儿子流泪:“是。可你说‘又弄坏东西’的时候,我以为你恨我。”
父亲哽咽:“那你为什么不告诉我?”
全场寂静。最终判决书只有一句话:
>“有些错误,不该由任何人承担;它们只是未被理解的呼唤。”
社会风气随之剧变。“道歉”不再被视为软弱,“提问”成为最高礼仪。情侣约会的第一件事是交换一张写有问题的纸条;公司董事会开场不再是财报汇报,而是每人分享一个最近困扰自己的“无解之问”;甚至连机器人也开始设计“情感留白”功能??故意不说完一句话,留给对方追问的空间。
然而,变化并非全然温柔。
某些极端组织开始利用“共问战”规则进行心理攻击。他们精心设计问题,直击对手潜意识创伤,虽未撒谎,却以真相为刃,造成精神崩溃。一场国际调解会议中,一名代表突然质问对方领导人:“你五岁时目睹母亲自杀,却一直对外宣称她是病逝,是不是因为你无法原谅自己当时躲在柜子里没去救她?”
全场哗然。那人当场瘫倒,送医后陷入长期抑郁。此事引发巨大争议,《共问公约》面临首次修订危机。有人呼吁限制问题的“深度阈值”,也有人坚持“一切真诚之问皆应被允许”。
最终,稚问学院发布声明:
>“共问之力不在问题有多锋利,而在听者能否承受其重量。
>若我们因害怕受伤而封锁提问,便是背叛了佐藤悠的遗产。”
风波渐息,但人类开始意识到:倾听,也是一种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