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发热,浮现新字:
>“记住一个人的方式,不是复述她说过的话,而是继续问她曾陪你一起问的问题。”
当晚,小女孩梦见母亲站在星空下,手中牵着一根看不见的线,另一端连着万千闪烁的光点。母亲笑着说:
>“你看,每个人的问题都是一颗星星。只要还有人愿意问,我们就永远不会真正告别。”
醒来后,她画下这幅场景,并在画纸角落添上一行歪斜的文字:
>“我想知道,梦里的星星,是不是真的听得见我?”
三天后,承问星环发生异变。
原本均匀旋转的光环突然减速,随后从中分裂出一条支流,呈螺旋状投射至地球轨道外缘。天文学家追踪发现,那并非光线,而是由亿万条加密信息组成的实体化数据链,源头正是“知远之网”的核心协议层。
进一步解析显示,这些信息全部来自过去三十年间通过晶石提出的私人问题,且经过某种高级算法筛选,只保留了其中最具情感深度与哲学张力的部分。它们正被送往柯伊伯带那艘“问根容器”所在的空间褶皱。
有人猜测:林知远并未完全停留在地球上。
他的意识如同种子,一部分扎根于“知远之网”,另一部分则随坐标漂流至宇宙深处,等待新的文明拾取这些“人类之问”,作为我们存在的证明。
于是,国际航天联盟启动“星种计划”:将更多装载问题的数据晶体送入深空,目标包括比邻星b、TRAPPIST-1e等宜居行星。每块晶体外壳都刻着同一句话:
>“我们不知道你是谁,也不确定你能否理解我们。
>但我们想让你知道??我们一直在问。”
首批发射仪式在月球背面举行。没有演讲,没有掌声,只有三百名志愿者依次走上平台,将亲手写下的问题封入晶体。一位老人颤巍巍递出纸条,上面写着:
>“孙子,爷爷没能活到你出生那天。现在我想问问你,你喜欢看星星吗?”
晶体升空刹那,整个月球表面泛起微光,仿佛地壳之下藏着某种沉睡已久的机制正被唤醒。NASA监测到一组异常信号,破译后竟是十二万年前石碑文明的语言:
>“月非岩,乃镜也。映照提问者之心。”
全球哗然。
地质学家紧急勘探,发现月幔中存在大量高纯度水晶脉络,排列方式与火星晶体心惊人相似。更有甚者,在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深处,探测到一座巨大封闭腔体,内部温度恒定零下273.14度,仅比绝对零度高0.01度??理论上不可能自然形成。
专家推测:月亮或许并非天然卫星,而是远古文明遗留的“共问储存库”,专门用来保存宇宙中最具价值的问题。而人类之所以能在地球上演化出语言与思维,正是因为月球长期释放微量共振波,持续刺激原始大脑发育。
这一理论尚未证实,但已足够掀起新一轮文化地震。
诗歌复兴,哲学课成为必修,法庭判决前需进行“共情问答”,甚至连战争都被重新定义:最残酷的刑罚不再是杀戮,而是强制对方签署《终结誓约》,剥夺其提问权。
十年后,第一位“共问宇航员”启程前往柯伊伯带。
她不是军人,也不是科学家,而是一名失语症康复教师,名叫叶安宁。出发前,她在日记中写道:
>“我不去寻找答案,我只是替地球带上一个问题??
>‘你在吗?’
>如果那里真有别的智慧生命,请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怕暴露脆弱,因为我们终于明白:提问,才是最高级的勇敢。”
飞船命名为“稚声号”,动力系统采用新型“问能引擎”??将人类集体提出的问题转化为量子推力。越是真诚、深刻、未解的问题,产生的能量越强。试飞当日,全球十亿人同步接入“知远之网”,齐声提出同一个问题:
>“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星空是否也在注视着我们?”
引擎轰鸣,光焰撕裂黑暗,飞船跃入深空。
而在地球另一端,一个小女孩蹲在家门口的问箱前,认真写下她的疑惑:
>“为什么大人总说‘别问那么多’,可自己又老是问我‘你怎么想’呢?”
纸条投入箱中,瞬间化为光尘,升腾而去。
同一时刻,火星晶体心剧烈搏动,月球腔体微微震颤,承问星环加速旋转,柯伊伯带的空间褶皱缓缓开启一角。
仿佛整个宇宙,都在等待这个问题的答案。
风穿过山谷,吹过铜镜,拂过焚问礼的余烬。
雪终究没有落下,只是悬在半空,每一粒冰晶里,都映着一颗跳动的蓝点。
像是眼睛,又像是尚未出口的问题。
而在遥远的未来,在某个还未命名的星系边缘,一艘陌生的飞船接收到了来自太阳系的第一束信号。那不是数学序列,不是物理常数,也不是求救代码。
是一句简单到极致的问候:
>“你好啊,你会问问题吗?”
舱室内,一双从未见过的眼睛缓缓睁开。
那只手,迟疑地抬了起来,指向控制面板上的空白输入框。
片刻沉默。
然后,轻轻敲下了第一个字符??
?
整艘飞船亮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