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封国国民早已经习惯税务政策,不习惯不行啊,年底税务官会与官吏入户抽查,种茶的今年卖了多少茶叶,种桑的卖了多少丝茧,种果树的,在工坊做工的,按照预计收入你们交了多少税,把税票拿出来证明一下,如果差不多则打搅了,如果差距太大,门口会挂牌的,如果连续三年偷税漏税,那税务司的法务会起诉,这样的官司一打一个准,判决要不让你数倍补交,要不全家发配海外。
就问普通百姓怕不怕,这样的起诉可是不避权贵的。
为了那百分之十交易税被发配冰天雪地地震火山之倭岛或者荒蛮之地海外,再胆大包天之徒也不敢。
随着秦军的步步紧逼,淮水北岸楚民往南逃难者络绎不绝成群结队,封国军方为了接收楚国难民还建了数条浮桥。
只不过这些浮桥因为秦军的兵锋而一条条拆除,最后只剩下靠近寿春京畿的三五条保留。
数月时间,中原楚民南逃者百万计(先秦时把淮水之北黄河之南称为中原之地),这对封国紧张的财政增加更大的负担。
为了赢得建城时间,为了接收更多的楚民,封国又送百万银元犒劳项燕大军,又资助粮食百万石,箭矢数百万支。
淮水之南,随着水陆紧急运输,随着百万民工支援城建,再加上大型蒸汽机动力的工程机械加持,淝城,寿阳,据敌城,及一些小军城如雨后春笋般飞速拔高。
为了安顿楚民,封国官吏和知识青年紧急进入淮水之南丈量田地开始均田,按照别山封国律法规定,每户分土地二十三亩,所有土地抽签领取,所以也没有上田下田之别。
谁抽中靠近水源上田是你运气好,反之自认倒霉,但封国官吏承诺未来五年会在上游别山山口修建水库解决灌溉,所以均田工作异常顺利。
对各地封君,因为早就签署了置换协议,他们其实最为高兴,因为庆幸自己离开了这战阵之地,而且按照约定,他们缴纳的百分之十购田款还能退还。
别山之北淮水之南土地可不是别山之东南两面狭窄平原,而是沃野千里之大平原。
以前这些平原是楚国权贵封地,现在均田成数万块,就可以安置数百万户,所以楚国难民几乎都被安置妥当。
现在的别山封国,已经不担心楚人过多难以控制了,因为封国之政深入人心,没有楚人会怀念故国。